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侯艺兵(1955-)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中外传记学会会员。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内容】
时至今日,有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段历史,已经有很多报道,回忆录、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等出版物也有十几本之多,但却很少有核武器研制单位的人发出的声音。

区别于以往有关高层决策、组织部署、研究实验、协同攻关等宏观叙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着眼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原子弹部件开始,到原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

这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目录】
引言
第1章 草原大会战
一切为了“响”
爆轰出中子
原子弹试装配
第2章 整装进戈壁
原子弹运输和保卫
“701”铁塔
技术先遣队
第九作业队进场
701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702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机密
铁塔照相
第3章 奋战在铁塔
原子弹装配
原子弹上塔
原子弹保温
作业队活动片段
徒手爬铁塔
戈壁生活
铁塔警卫
第4章 枕戈待“零时”
原子弹核测试
同步起爆装置
雷管运输
原子弹插雷管
“零时”前夜
720主控制站
第5章 核爆响前后
“零时”引爆原子弹
白云岗观察点
激动人心时刻
回收核测试数据
庆功宴
大河沿车站
紧张的221厂
第6章 一张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访谈吴世法
第7章 重返原子弹爆心现场
附录
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书摘插画】
吴文明(1930-),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坦克设计专业毕业。先分在617厂工作,1960年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1964年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第九作业队702队副队长,时年34岁。一直在青海221厂工作,高级工程师。1993年退休。
  吴文明(第九作业队702队副队长):我1956年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以后分到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代号叫617厂,研制生产军事坦克。我参加了中国第一辆坦克的制造。在617厂工作了4年,1960年的三四月份突然把我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在长城外面的17号工地,参加小型元件的爆轰试验。在17号工地,我还设计了一个压铸件的工房,打了一口井,当然这个井没打成功——没出水。我记得是1961年7月份去的青海221厂,那时候草原很艰苦,住帐篷,我一直参加第二生产部的建设。1964年把我调到第二生产部去管207车间,负责总装车间。总装什么呢?装配爆轰元件和“内球”。因为那时候第一生产部没建好,所以内球也在我们第二生产部装配。反正根据221厂实验部的要求,生产哪个元件,我们就装配哪个元件,实验部再进行爆轰试验。他们的爆轰试验结果,我们一般也不知道。那时候是严格分工、严格保密,互相不知道。
  我们还做过“半球”试验。“半球”元件是总装配组的潘长春同志坐在吉普车里怀里抱着,怕震动,一路抱着运到六分厂的。“半球”试验成功以后,接着就做“整球”试验。我们那个时候最困难的是装“内球”,“内球”由5号、8号放射性元件构成,是用四个柱的支架来装配“内球”。因为我们车间原来是炸药车间,没有地方,另找了一个很小的房间装配“内球”,那个房间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主要的工作人员有郭学标、王华武,王华武不知道调到哪儿去了,郭学标现在在廊坊的军工厂,他好像退休在那儿。那个时候我们反复地练习装“内球”,当时装配车间的放射性防护非常简单,就发个手套、口罩、眼镜,还有一个大褂子,就这么点东西。我们这些人可以说是“以身许弹”,当然这个弹是国家的原子弹。以身许弹,都无所谓!我是车间的副主任,负责主持工作。车间主任是李必英,后来调回北京。当时还有蔡抱真、孙维昌,他们是第二生产部的领导。我记得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在我们的车间拍摄过一次,我和车间里的几个同志都被摄人镜头,不过这个片子我们没有看到过。
  “整球”试验以后就进行冷试验。我们装配好了的“产品”,被运送到六分厂那儿去,最后冷试验成功了。我们知道成功了,但是没人向我们说具体情况,说实在的,说了我们也不懂。
  运这个“整球”产品的时候,为了防震还想了好多办法。可以说整个221厂,我们二生部是最危险的一个分厂。二生部是管炸药件的,包括放射性的元件。冷试验成功以后,上级就定了说要在1964年爆响原子弹,爆响第一个核装置。
  “596”产品的装配就是在221厂二生部,各个零件汇总到了我们这儿以后,我们就开始装配。装配完了再分解,分解以后就装箱。产品包装箱进行了特殊的设计,它有三防:防电、防温度变化和防潮湿。里面要放干燥剂,我们想了个土办法,那时候没有什么湿度记录仪,就一个简单的温度计显示最高、*温度,就是知道运输过程中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温度是多少,我们就记这个温度差,看对炸药部件有多大的影响,装箱完了以后由铁路运输部门运走。那个时候包装箱还没有什么泡沫塑料之类的东西,一般保温用的是羊毛毡,防潮湿好像用的是二氧化硅。我们没有什么控制温度的办法,只能靠记录,就买了一个温度计,那也是在市场看到以后买的,突然想到这个应该可以用,就采购回来放在包装箱里,大致就这么一个情况。
  “596”产品在221厂出厂之前,也进行了模拟地下装配的过程。在我们第二生产部207车间附近盖了一个和国家核试验场区702工号一样的房子,我们就在那里装配,装配完了起吊出来,随后再放回去。我记得是一共装了两发“产品”,备份了一个,怕万一出什么问题,有预备。“产品”包装箱我记得好像是涂了绿颜色,反正这个包装箱为了保密是做了点文章才运到核试验场区的。
  核装置从我们22l厂二生部207车间运出去以后,移交给专门的运输保卫人员,我们就没有参与了。到达核试验场区以后也没参与运输,有专人把“产品”给我们运到“701”铁塔下的702工号里面。
  吕思保(第九作业队702队队员):在221厂二生部207车间装配时,我们保密要求很严,分工也是非常细的。三个组干的具体事情相互不能参观,不能打听,不能记录做笔记。我作为组长是骨干嘛,各个组的图纸都看过,知道个大概。但是,不知道各组的具体工作,各人做各人那一摊子事,所以去了试验场区以后就得多操心,不然事情就办不好。我们开始在221厂做准备的时候,做了很多工艺研究性的试验,在221厂做什么呢?做那个模拟吊装试验。因为核试验场区离“701”铁塔15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地下工号,要从地下工号把“产品”吊到地面的铁轨上来,然后推到铁塔底下去,再吊上塔。这个过程必须要事先经过演练,没有演练,“产品”吊装动作谁也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要做模拟试验。
  所以,在221厂第二生产部装配车间旁边20米左右的地方,我们修建了一个跟核试验现场一模一样的地下工号,在那里头进行装配试验、吊装试验。从地下装好了以后,把“产品”吊到地上来,地面也把铁轨铺。上,我们推运,看看推运“产品”有什么问题,吊装有什么问题,指挥有什么问题没有,反复做了演练。演练过后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紧接着就是准备出厂的工作。当时在厂里先把那些该准备的工作都做好,装配了两发“产品”,一发真的“产品”,一发演练的“产品”,准备8月份正式出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