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编辑推荐

★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20世纪科幻领域里程碑式的杰作。

——《盲视》作为硬科幻领域的经典之作,被众多科幻爱好者与《三体》相提并论,称之为二十世纪东西方科幻创作的“双璧”。二者均对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拷问,甚至《盲视》的探究还要更为深刻,如果说《三体》打碎了“我们对宇宙善意的幻想”,那么《盲视》则打碎了“我们”。《盲视》的故事背景,是地球上的人类放纵自我意识、沉溺于虚拟空间的假象,前沿的科研工作绝大多数由超级电脑承担;《盲视》的战斗场景,是远在奥尔特星云的大本星体,探测者几番在吸血鬼的命令下,忍受着死亡射线的威胁深入罗夏内部探求真相;然而《盲视》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却回归至人类本身——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

——《盲视》中沃茨创造的外星生命——攀爬者令主角所在的探测队困扰了很久,它们没有语言、没有痛感、无法交流。直至故事临近尾声,探测队才终于发现了攀爬者令他们困惑不已的原因:它们在进化中一早摒弃了自我意识,有智慧但无喜恶。并没有狡诈的外星人,也没有善良的外星人,只有外星生物,可以跨越星海的有智慧的外星生物,而非传统科幻小说中与人类只有外表差别的所谓“外星人”。没有意识就不能形成猜疑,博弈论将毫无用处,而如果对方只根据计算结果决定如何与你相处,所谓的交流根本毫无必要,亦没有意义。不具备自我意识的生物无法受到折磨,效率更高,更具备竞争力。沃茨笔下的外星生命,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科幻小说中外星生命的定义,直接向生命进化和宇宙生存法则发出挑战。

★21种语言版本,逾350部年度佳作收录,50多个奖项提名,特别收录番外中短篇二则,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沃茨专注科幻写作多年,多次获得各项大奖青睐,包括雨果奖、极光奖、日本星云奖、法兰西科幻文学大奖等。本书经译者精心修订,译文水准更上一筹,同时额外收录了作者专门提供的两个中短篇,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也为即将出版的同系列续作《模仿》提供相关的背景和故事前提。以《盲视》为蓝本创作的同名科幻动画短片,在数十位艺术家的合作下历时四年打磨完成,制作精良,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作者】
作者介绍 “每当我觉得自己的生存意志过于旺盛,我就会读一读彼得·沃茨。”——加拿大评论家詹姆斯·尼科尔(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因其生动详实的海洋生物与深海环境的描述广受赞誉,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盲视》(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并获当年加拿大极光奖长篇及2014年星云奖翻译长篇;2010年,《岛》(The Island)获雨果奖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获轨迹奖短篇。
【内容】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