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作者简介许鑫,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出版或发表专著、教材、研究报告十余部。曾先后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文社科拥有影响力青年学者、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奖项或荣誉。内容简介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从传承与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如何实现非遗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本书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在深入调研和把握了我国非遗研究主流趋势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建设、组织和传播利用展开探讨,构建了非遗信息资源数字化模型。其次,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基于不同技术策略的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再次,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分析了非遗数字化传播方式;同时探讨了不同非遗保护模式下非遗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最后,通过构建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本书可供非遗保护、信息资源管理、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务人员参考。
【作者】
许鑫,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信息分析、文化挖掘、科技情报等方面,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著有《UGC模式下的在线健康信息分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基于文本特征计算的信息分析方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等专著、教材、研究报告十余部。
【内容】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很好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及其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接受,丰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经验与方法,促进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本研究着眼于新时代下非遗数字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讲述中国故事”为契机,为世界贡献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中国智慧。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1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3
第三节研究思路5
第四节研究内容和方法5
第五节本书结构9
第二章国内非遗研究现状10
第一节非遗研究文献计量分析10
第二节非遗保护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建设24
第三节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现状研究33
第三章非遗资源数字化建设42
第一节非遗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42
第二节数字化中的信息技术采纳57
第三节非遗资源数字化资源建设71
第四节记忆工程视域下的非遗资源建设81
第五节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非遗数字资源90
第六节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整体方案设计与实现106
第四章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119
第一节非遗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规范与应用119
第二节基于主题词表的中医食疗知识库设计与构建134
第三节主题图技术在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155
第四节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遗形成及演化探讨169
第五节融合关联数据和分众分类的徽州文化数字资源多维度聚合183
第六节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196
第五章非遗信息的分析与挖掘212
第一节抢救性保护视阈下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分析212
第二节生产性保护视阈下非遗刺绣商品信息挖掘分析226
第三节生活性保护视阈下民俗文化媒体传播特征分析244
第四节开发性保护视阈下非遗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挖掘263
第六章非遗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278
第一节基于报纸和网络文本的非遗大众媒介研究278
第二节社交媒体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294
第三节语义出版技术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应用308
第四节基于视频纪录片的非遗传播321
第七章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的建设实践331
第一节基于领域本体的专题知识库331
第二节中华烹饪文化领域本体构建346
第三节基于领域本体的优化文档检索360
第四节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多层次文本聚类374
第五节基于案例推理的菜谱推荐系统389
第六节专题知识库的文本可视化展示404
第八章结束语418
第一节研究总结418
第二节不足与展望420
主要参考文献422
一、 中文文献422
二、 外文文献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