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语言学研究者、爱好者



爱德华·萨丕尔(1884-1939),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人文学者,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毕生研究美洲原住民语言,是首先把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本书详细记述了萨丕尔的生平,从中可看出这样一位广博而深刻的伟大学者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他的学术思想又是怎样发展形成的。本传记有翔实而丰富的历史事实,也有坚实的学术底蕴,同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作者】
雷格娜??达内尔,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与第yi民族研究校聘杰出教授。她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包括《隐形的谱系—美洲研究人类学史》(内布拉斯加2001)、《美国人类学学会百年纪念:会长肖像》(与弗雷德里克·W.格莱齐合编,内布拉斯加2002)。 译者简介:须一吟、董燕、马文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
【内容】
爱德华??萨丕尔是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详细记述了萨丕尔的生平,从中可看出这样一位广博而深刻的人文学者是怎样锻炼成长的,他的学术思想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本传记有丰富的历史事实,有坚实的学术底蕴,同时也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目录】
序言n
引言n
第一章 早年n
哥伦比亚大学n
本科岁月n
研究生岁月n
第二章 学徒期n
加州n
宾州大学n
求职探索n
第三章 渥太华:成熟与独立n
组织加拿大人类学研究n
公共事务n
博物馆人类学的艰辛n
第四章 渥太华研究团队n
萨丕尔的渥太华田野调查n
易希:短暂的加州回访n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n
第五章 对博厄斯范式的整合n
语音学报告n
时间视角n
《语言论》:写给大众的书n
第六章 美洲印第安语言的分类n
分类热潮的发端n
雷丁的惨败n
六大语群分类法n
印度一汉语假说n
第七章 心理学转向n
家庭和个人问题n
与心理学的早期接触n
克罗伯:精神分析与超机体现象n
第八章 美学探索n
音乐n
图案美学实验n
诗歌n
渥太华的学术和社会生活n
战争的影响n
第九章 对博厄斯人类学的心理学化n
鲁思·本尼迪克特n
玛格丽特·米德n
第十章 逃离渥太华n
博厄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计谋n
萨丕尔在芝加哥大学的任职n
哥伦比亚大学持续的诱惑n
第十一章 芝加哥大学:新的开始n
芝加哥大学n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n
萨丕尔与芝加哥社会学家n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芝加哥社会科学的资助n
第十二章 芝加哥人类学n
人类学的领地n
在芝加哥大学的教学生涯n
第十三章 对阿萨巴斯卡语言研究的投入n
与贝拉尔·海尔神父的合作n
西南人类学实验室n
出版纳瓦霍语文本n
印第安事务局n
第十四章 语言学的专业化n
美国语言学协会n
语言学研讨班n
伦纳德·布龙菲尔德n
国际辅助语协会和英语语义学n
美洲印第安语言委员会n
第十五章 跨学科的社会科学n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n
哈罗德·拉斯韦尔n
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n
汉诺威会议n
萨丕尔的美洲印第安涵化项目n
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人格与文化分委会n
第十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和培训的组织n
第一次研讨会n
第二次研讨会n
国家研究委员会n
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与人格会议n
国家研究委员会培训奖金分委会n
第十七章 “影响力”研讨课:耶鲁的召唤n
哥伦比亚的召唤n
弗兰克研讨会提案n
约翰·多拉德n
研究人员的选拔n
研讨会计划n
“影响力”研讨课的结果n
第十八章 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学科n
耶鲁的民族学学生n
第十九章 耶鲁大学的语言学学科n
萨丕尔回归印欧语研究n
耶鲁第一个语言学流派n
沃尔夫与语言相对论假说n
第二十章 耶鲁人类关系研究所n
与医学院的联系n
多拉德与人类关系研究所的重新结盟n
第二十一章 终结n
萨丕尔与犹太教的关系n
疾病与归隐n
萨丕尔首次患病n
萨丕尔一沙利文一拉斯韦尔研究所n
最后的病况n
萨丕尔离世的反响n
本书引用文献n
爱德华·萨丕尔全部著述清单n
合作著述、基于萨丕尔材料的著述清单n
索引n
附录1 人名译词对照表n
附录2 术语译词及缩略词对照表n
【书摘插画】
第三章渥太华:成熟与独立 1910年夏天,萨丕尔来到渥太华。此时的他对白 手创立一所新科研机构满怀热情——他打算以业界颇 具声望的美国民族学局为楷模,绘制加拿大广袤的自 治领土上还鲜为人知的语言与文化地图。国籍问题显 然没有困扰到他;毕竟萨丕尔此前也曾移民到美国?br/>①开展科研工作才是他的首要任务。和博厄斯一样, 萨丕尔将科学无国界视为理所应当。研究队伍可以获 得田野调查的经费,从萨丕尔认为现有知识中存在的 主要空白入手。在竞标少得可怜的研究经费方面萨丕 尔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加上政府仁慈尽责,划拨的 预算金额庞大,他正迫不及待想要对拨款加以利用。n
  目前的处境真是再好不过了。无疑,26岁的萨丕 尔有理由祝贺自己:在迫切需要人类学服务的加拿大 ,他执掌国家首席人类学家的职位,享受权力和独立 性。之前的许多年中,萨丕尔参与短期田野调查、申 请的工作往往地位卑下,如今他终于迎来了一个长期 项目。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优裕的生活保障,让他再也 不用回到童年及求学期间的窘迫境遇中了。更重要的 是,他雄心勃勃,决心要在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br/>他的新职位并不排斥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而将语言学 视为民族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不存在竞争对手,前途 看似一片光明。这种亢奋感会持续好几年。n
  在一张1913年的照片上清楚地留着萨丕尔的笔迹 :“一副神气十足的自满样,自以为一切生活需求都 得到了改善。’’萨丕尔没有否认得意的心境,还不 忘调侃自己。在可见的未来,他的生活将充满赞誉声 和安全感。他有理由为自己显而易见的好运气感到满 足?br/> 萨丕尔年少时家庭生活屡经波折:家庭经济困难 、父母婚姻不和,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 感。他的父母迁居到渥太华独立生活,不过萨丕尔仍 旧感到自己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然而,萨丕尔将建 立自己的家庭视为真正成年的标志。正值婚龄,他爱 上了二堂妹弗洛伦斯·德尔森并向她求婚。萨丕尔在 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曾见过这位表妹。弗洛伦斯原名 奥尔加·赛德尔森,十多岁时移民美国后把名字英语 化了。她们一家来自东欧犹太教重要的文化中心—— 立陶宛维尔纳。萨丕尔并不关心宗教背景,但弗洛伦 斯举止优雅、知书达理,无疑是欧美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让他很欣喜。兄弟姐妹中,弗洛伦斯是个“快活 的人”;她“快乐而迷人的个性”最初深深吸引着萨 丕尔,但后来也常使萨丕尔心生猜疑(菲利普·萨丕 尔,p.c.)。弗洛伦斯在波士顿的亲戚十分重视教 育对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弗洛伦斯受其资助1908年 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当时她刚移民到美国没有几年 。与哥大一样,拉德克利夫学院享有很高的声誉,但 学院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面向本地人,其中很多是犹太 裔(Oren1986)。但弗洛伦斯并没什么学术抱负,心 甘情愿地放弃学位与萨丕尔私奔了。在弗洛伦斯看来 ,这次私奔是社交季中的巨大成功。萨丕尔身居要职 ,地位稳固,犹太人的潜在污名显然和他无关。辉煌 的事业生涯等着他去谱写。这次私奔更加增进了弗洛 伦斯的乐观主义和冒险精神。她似乎期待丈夫的职位 会带来活跃的社交生活。n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