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内容】
针对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重大需求,本书分别从中国燃煤发电发展概述、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热电联产节能减排技术、燃煤发电污染物控制技术和智能发电技术等五个角度,系统讨论了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全书包括五篇,共计14章。篇“燃煤发电发展概述”包括~4章,主要通过燃煤发电工业的历史发展与综合数据分析,系统阐述了中国燃煤发电的发展概况。第二篇“高效燃煤发电”包括第5~8章,结合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深入讨论了中国燃煤发电的能效现状、能效评价方法、节能潜力和重点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第三篇“热电联产与节能减排”包括第9~11章,同样基于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重点分析了中国燃煤发电热电联产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意义、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第四篇“燃煤发电污染物控制”包括2、13章,分别从宏观发展和技术路线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燃煤发电行业污染物控制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和......
【目录】


前言

篇燃煤发电发展概述

章燃煤发电发展概况2

1.1中国电源的基本构成2

1.2燃煤发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4

1.3未来电源结构的发展预测6

第2章燃煤发电的发展与能耗9

2.1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早期阶段9

2.2新中国成立后燃煤发电的发展与能耗11

2.2.1新中国成立后燃煤发电的发展历程11

2.2.2新中国成立后燃煤发电装备制造的发展13

2.2.3新中国成立后燃煤发电的能耗情况15

2.3改革开放后燃煤发电的发展与能耗17

2.3.1改革开放后燃煤发电的发展情况17

2.3.2改革开放后燃煤发电装备制造的发展18

2.3.3改革开放后燃煤发电的能耗情况21

2.4电力改革后燃煤机组的发展与能耗23

2.4.1电力改革后燃煤机组的发展历程23

2.4.2电力改革后燃煤发电装备制造的发展25

2.4.3电力改革后燃煤发电的煤耗情况27

2.5燃煤机组装机结构对煤耗的影响29

2.5.1燃煤机组装机结构的变化29

2.5.2新增机组对煤耗下降的贡献31

第3章淘汰落后产能与节能降耗34

3.1落后产能的历史环境34

3.1.1淘汰落后产能的背景34

3.1.2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35

3.2淘汰落后产能的执行情况36

3.2.1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情况36

3.2.2淘汰落后产能对能耗的影响分析37

3.3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经济性39

3.3.1全生命周期分析法39

3.3.2工业能耗与排放当量分析法41

3.3.3投资当量分析法42

3.3.4分析方法综合评价43

3.4淘汰落后产能的经济性分析44

第4章国内外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对比47

4.1欧洲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47

4.2日本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49

4.3美国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49

4.4中国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50

4.5世界主要国家燃煤机组发电煤耗的对比52

第二篇高效燃煤发电

第5章燃煤电站的能效状况56

5.1燃煤电站设备状况56

5.1.1机组容量和蒸汽参数56

5.1.2锅炉设备状况57

5.1.3锅炉辅机状况58

5.1.4汽轮机设备状况63

5.1.5汽轮机辅机状况70

5.2燃煤电站的性能指标87

5.2.1锅炉系统性能指标87

5.2.2汽轮机系统性能指标91

5.2.3机组效率状况97

第6章燃煤发电的能效评价方法102

6.1燃煤电站热平衡分析方法102

6.1.1锅炉热平衡计算方法102

6.1.2汽轮机热平衡109

6.2燃煤电站平衡计算方法113

6.2.1的基本概念114

6.2.2锅炉平衡计算方法116

6.2.3汽轮机平衡计算124

第7章燃煤发电的能量转化127

7.1燃煤发电能量损失分布127

7.1.1燃煤发电热损失分布128

7.1.2燃煤发电损失分布128

7.1.3燃煤发电能耗损失机理134

7.2燃煤发电节能潜力讨论134

7.2.1锅炉岛节能潜力139

7.2.2汽轮机岛节能潜力143

第8章高效燃煤发电技术148

8.1燃煤电站锅炉系统节能技术148

8.1.1提高主蒸汽参数148

8.1.2改善煤质149

8.1.3富氧燃烧151

8.1.4空气分级预热152

8.1.5降低空气预热器漏风率155

8.1.6降低过量空气系数157

8.1.7降低排烟温度158

8.1.8提高燃尽率160

8.1.9低温省煤器162

8.2电站汽轮机节能技术讨论164

8.2.1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164

8.2.2主蒸汽压力优化165

8.2.3热力系统结构优化170

8.2.4冷却塔改造175

8.2.5空冷岛改造178

8.2.6辅机变频运行改造180

第三篇热电联产与节能减排

第9章高效热电联产技术184

9.1热电联产发展概述184

9.1.1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184

9.1.2国外热电联产发展概况186

9.1.3热电联产机组的技术现状188

9.1.4热电联产发展的困难与机遇190

9.2热电联产高效节能技术191

9.2.1热能分级利用热网加热技术192

9.2.2高效工业供汽技术193

9.2.3集中采暖高效供热技术195

9.3高效供热系统202

9.3.1常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流程202

9.3.2基于“单耗”的供热全系统节能分析203

9.3.3高效供热系统设计方案204

9.4高效化热电联产改造的综合效益206

9.4.1提升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能力206

9.4.2降低供热煤耗的收益207

0章热电解耦推动节能减排208

10.1热电解耦的发展背景208

10.1.1电网调峰的急迫需求208

10.1.2热电解耦是热电联产的必然选择209

10.2热电解耦技术210

10.2.1储热技术210

10.2.2电锅炉技术211

10.2.3旁路补偿供热技术212

10.3热电解耦技术现状213

10.4热电解耦的社会效益215

1章热电联产发展讨论217

11.1进一步推动热电联产的发展217

11.1.1热电联产有利于节能降耗217

11.1.2热电联产促进污染物排放控制218

11.2推动热网与电网的耦合219

11.2.1热、电的节能调配技术方案研究219

11.2.2管网侧和用户侧的协同储热219

11.2.3智能热网技术方案研究220

11.3热电联产的政策讨论220

11.3.1激励机制是热电联产深度调峰的前提220

11.3.2当前调峰机制的问题及解决思路221

11.3.3完善市场机制和金融配套政策221

第四篇燃煤发电污染物控制

2章燃煤发电污染排放状况224

12.1燃煤发电污染控制的发展过程224

12.1.1二氧化硫(SO2)排放控制225

12.1.2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227

12.1.3粉尘排放控制230

12.2燃煤电站与其他燃煤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比较231

12.2.1燃煤工业污染物控制比较231

12.2.2中国污染物排放主要构成234

12.3世界主要国家燃煤发电机组污染物控制238

12.3.1排放标准238

12.3.2烟气污染物控制情况240

3章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技术路线243

13.1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243

13.1.1燃煤电站脱硫技术243

13.1.2燃煤电站脱硝技术247

13.1.3燃煤电站除尘技术249

13.2燃煤发电污染物路线讨论253

13.2.1技术路线分析253

13.2.2技术经济性分析255

13.3超低排放路线选择建议262

13.3.1煤质因素262

13.3.2工况变化262

13.3.3对电厂运行的影响262

13.3.4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262

13.3.5总体建议263

13.4非电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263

第五篇智能发电

4章节能减排与智能电站268

14.1电站信息控制技术发展综述268

14.1.1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268

14.1.2电站信息化技术的发展270

14.1.3电站信息控制技术的现状272

14.2电站自动化与节能降耗273

14.2.1电站自动化的必要性273

14.2.2自动调节与节能优化274

14.3电站信息化与节能降耗275

14.3.1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275

14.3.2负荷优化分配276

14.3.3锅炉吹灰优化276

14.3.4循环水泵优化调度277

14.3.5机组设备故障预警279

14.4智能电站的发展展望279

14.4.1建设智能电站的必要性279

14.4.2电站智能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80

14.4.3智能电站是燃煤电站的发展方向281

14.4.4智能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282

14.4.5智慧电站整体思路285

附录A锅炉基本设计数据286

附录B锅炉基本运行数据289

参考文献2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