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作者简介 朱天心 著名作家,祖籍山东临朐,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三三集刊》,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及联合报小说奖,现专事写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时移事往》《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学飞的盟盟》《古都》《漫游者》《二十二岁之前》《猎人们》《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三十三年梦》等。 精彩书评 一本温馨又很感人的书。在这个疫情时期,我们整天在家里待着,但是街头的流浪猫狗怎么办呢,有没有人照顾呢,人们会不会不敢出去喂那些流浪猫呢?怎样在困难的时候不只心是照顾人的,也照顾其他的动物?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温馨的提示。 ——马家辉(作家) 朱天心《那猫那人那城》特殊的价值在于,她要记录的不只是自己的热情,也解释为什么她会有热情做这样的事,有热情写这样的一本书。作为一个文学作者,朱天心写这些猫、写这些人,有特殊的写法,展现出了特殊的情感。 ——杨照(作家、学者) 在这个越来越多人自认被“喵星人”征服、可爱动物图文大行其道的年代,朱天心却写了一本既未必能讨“有猫就给赞”的读者欢心,对“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来说,又可能比《猎人们》更带刺的,不一样的猫书。一部多刺且多情的动物书写。随着牵挂与照顾的猫口越来越多、街猫生存的艰险与不堪压得胸口越来越重,朱天心只能写下这样一本见证之书,为曾经相遇相处的猫留下记录,同时,也替书里所有为猫付出的人族——包括她自己——找到一点疗愈的可能。 ——黄宗慧(学者) 《那猫那人那城》里的每只猫,每个独来独往孤僻成性的猫人,已故去不知所踪的、幸存的、少数曾有过幸福的,朱天心都帮你们记下了,透过文字,透过不止一本的书,这一切不单是真的,而且不曾远去。 ——柯静雯(前剧场工作者) 在天心的猫书里,我找到了熟悉的情感,唤回我年轻时的记忆。隔着海,我觉得我和天心共有了一段历史,那不是关于猫的历史,而是关于人、关于巨变时代的历史。猫族的生生灭灭,考验着我们人族的心力和德性,更考验着我们对于“生”的感知能力。我自愧不如地发现,天心比我要坚忍,要强韧。 在猫与人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正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关系。为了从绝境中抢救一只流浪猫而呼号奔走的天心,在猫儿走到生命尽头时刻表现的那分平静,使得天心的猫书具有了肤浅人道主义所不具备的深刻生命感受:它让我联想起早年曾经在村里乡亲们身上感受到的那份生命的坚忍与强悍。我喜欢她的猫书。 ——孙歌(学者) 天心不惜时间、感情、金钱(甚至于陌生人的敌意和讪笑),为的是她尊重猫生的整全(integrity)。每一只猫都有面貌与性格(当然还有姓名),都有脾气跟习惯,也常会叫人疼和讨人厌。他们的来路和去向往往难以想象(通常也不堪想象),不过相逢的此刻,人与猫多少总能交换一些生命路途上的心得,激起对方一些想象与感触,唤醒彼此心里的某些情愫与喟叹。朱天心用入微心思与生花妙笔所描绘的猫生百态,定然会令每一位读者——包括“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都难以释卷。 ——钱永祥(学者)
【内容】
内容简介
我妄想要一一捕捉记下街猫们街头暗巷的身影、故事,证明它们确实来过此世此城一场。
《那猫那人那城》是作家、资深动保志工朱天心的全新猫书,继《猎人们》之后,写下她生命中际遇的街猫朋友的故事,并延伸至猫族、人族,以及二者交织的共生时空: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甜橘,与作者相伴七年的橘子,歌声洪亮且领有专业保姆证照的猫大王乳乳,拥有一众人族粉丝团的俊美浪猫斑斑;还有爱上不羁浪猫尾橘的女孩黛比,猫志工天文,传奇抓扎手林忆珊,创办“台湾认养地图”的“神雕侠侣”KT和叶子,在台南乡下独力救护浪犬的小说家王家祥,喂街猫途中遇车祸去世的作家忽忽……
一只只在城市中艰难求生的街猫,一个个穿梭街巷救护街猫的猫志工,年年岁岁的夜黑风高,数不清的生离死别。作者以最细密的现实关怀、最辽阔的生死忧思,深情而孤绝地记录下人族与猫族努力地在这块土地上共生的姿态,记录下街猫与人、与一座城的短暂际遇与丝丝牵绊,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心人性审视与生命思索,为流浪动物打捞记忆,为无法发声的弱势生命发声。
既然介入了,就介入到底。留一个小水罐,在阳光、雨露、绿森光影下,让人族与猫族都能认真而不屈地活着。
【目录】
目录
自序 我的街猫朋友——志工们
猫 族
五十六号猫巷
新房子猫群
兴昌亚种
最好的时光
乐生猫
公猫们
小黄葛格的告别式
尾橘与黛比
橘家
斑斑粉丝团
人 族
他们俩
猫志工天文
忽忽
“动平会”的忆珊
我的浪猫人
遇见台湾认养地图
神雕侠侣
王家祥
她们姐妹仨
有河书店的隐匿
祝你幸福!翠珊
阳明山第一公墓的抓扎女孩
供养人I
供养人Ⅱ
共生的时空
从一只叫“大头”的猫说起
抢救北一女的猫
一个小水罐
徒法不足以自行
逃兵
厌世文
我们姐妹仨
哪吒盟盟
读猫园的那布郎
走在太平洋的风里
那城的老人
岁末怀人I
岁末怀人Ⅱ——叶力森
跋 猫时计——书写、猫族、劳作、生活及其他/杨君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