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朱剑飞,天津大学学士,伦敦大学博士,墨尔本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理论、历史、设计研究,已出版《中国空间策略》《现代中国建筑》两本英文著作,并主编了中文文集《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
【内容】
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普遍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

《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从以下多个层面考察了帝都北京的空间设计:

以亚洲为背景的中国地缘政治版图的设计

作为皇帝意识形态表现的京城总体布局

作为联系中央朝廷与地方社会的城市空间

作为权力装置的紫禁城宫殿

贯穿京城的帝王宗教制度

表现传统世界观的明清北京的形式设计

与欧洲国家权力和视觉美学构图等方面的比较

作者运用新近的社会科学理论,对紫禁城进行了空间和政治的分析,并对帝都北京提出了实际的、分析的和理论的描述。《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跨越了建筑史通用的形式描写的方法,从社会空间的角度研讨建筑和城市,或许有益于各领域人士从多种角度关心城市建筑。
【目录】
中文版序
“天朝沙场”十年——《中国空间战略:帝都北京》译序
插图目录
导言:北京,作为一个理论问题
寻找中国的空间设计传统
关于本研究及其论点
关于方法
第一部分
社会的地理
1地缘政治的大型工程
2作为意识形态的城市平面
秦汉古典传统
宋明理学
3城市的社会空间
城城相联
国家的空间
社会的空间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一部分结语:城市与大地的建筑
第二部分
政治的建筑
4墙的世界:紫禁城宫殿
官城
5宫廷:政治景观的框定
内廷——身体空间
外朝…制度空间
力的组合
6宫廷:天朝沙场
奏书与朱批的流动
防御
危机再现
7权威的构建
法家与兵家
与圆形监狱的比较:两个理性的时代
第二部分结语:作为国家机器的建筑
第三部分
宗教与美学的构图
8宗教话语
话语的建构
意识形态的演出
9形式构图:视觉与存在
卷轴般的北京城
与“笛卡儿透视法”的比较:两种观看的方式
第三部分结语:地平线上的建筑
参考书目
索引
【书摘插画】
从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秦汉帝国和隋唐宋朝之后的明清,被视为“第三帝国”。第三时期的历史意义,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意义,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与讨论。大部分讨论注意到,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挫败、撤退与领土的逐步丧失之后,就像明初几个皇帝的想法和行动所显示的,汉人强烈地渴望恢复版图并复兴中华大国的强力统治。伴随着重建强大帝国的愿望的,则是对宋朝宽仁松弛统治的批评;而宋朝本身确实在文化上自由而精致,在政治与军事上却很柔弱。复兴与自强的强烈愿望,使政治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与文化上的沙文主义,成为明及以后时代的关键特征。
  1380年,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废弃了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的宰相制——宰相是国家官僚机构的最高权威——而由皇帝直接控制帝国所有的政府事务,这一做法一直沿用于明清两代。这造就了世界上最集权化的政治体制。由一位皇帝支配整个帝国,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表现了设想的宏伟和职业理想的崇高”。它反映了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突出的性格。
  1398年朱元璋去世,按照长子继承的原则,长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不到一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就反叛了。随后是三年的战争(“靖难”)。1402年朱棣获胜。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被证明是明帝国第二位强大的统治者,并在明帝国的建设中极富远见。
  他主动采取新的行动来扩张帝国,并在亚洲内陆和亚洲海域的大部分地区拓展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他主导了五次深入北方蒙古大草原的远征,指挥了南下安南的探险,与内陆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也规范化了与日本及其他沿海邻国之间的贸易。1405-1433年,他又发起七次伟大的海上探险,探险队由宦官郑和率领,远达锡兰、印度、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图1.2)。在世界历史上,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海上远征,领先于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大发现。首支船队航海于1405-1407年间,船队包括62艘大船及255艘小船,载着27870名成员,使用了指北针和详细的航行指南。朱棣也致力于正统意识形态与文化主导地位的建设,他指导好几项经典与文献汇编的编撰。完成于1407年的《永乐大典》,即永乐时期的大百科全书,由2000位学者参与编辑,包含11095卷,3.7亿字,涵盖了以往所有时代的主要成果。明初皇帝所领导的这些计划反映出明朝的心态:雄心勃勃,富有远见,勇于开拓,有能力协调浩大的社会与自然资源,有严明的纪律又有对细节的关注。
  1368年朱元璋宣告明朝成立的时候,他选择了长江南岸的应天府(军事扩张时的基地)作为“南京”(图1.1)。“北京”打算设在汴梁(开封),但很快就放弃而转向另一座城市,朱元璋的家乡凤阳。1375年,中都凤阳的建设也停止了,皇帝意识到南京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凤阳。地形上的防御态势,繁荣的区域经济,历史上的名声,以及最重要的,南京作为明王朝权力大本营所具有的地缘政治的中心地位,这些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