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陆南泉,男,汉族,1933年11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参加工作。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财政学院,同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内容】
《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苏联东欧经济问题的专家,在吴敬琏《经济改革二十讲》研讨会上,樊希安总经理向他约写一本《苏联经济改革二十讲》,此为他交来的书稿。书稿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谈起,逐一分析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执政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和弊端、变化的脉络,以及与经济改革相伴随的政治体制演变,分析全面,引证详实,可作为系统了解苏俄经济改革的普及读物。尤其对于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此书可作为重要参考。作者交来的书稿有38万字,而对于这样一个主题的书稿,以20~25万字为宜。故需要下力气删改。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涅恰也夫分子就认为,‘我们的事业就是可怕的、彻头彻尾的、无处不在的、无情的破坏’。他们想借助‘火和剑’,借助强大的暴力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当时有一个革命领袖说过:‘如果太阳只照亮资产阶级,那就把它弄灭!’”“斯大林主义把这种否定的价值和冒险主义方针固定下来了,并且提升为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政策。”
  (二)工业化运动对最后形成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联在工业化开始后,一方面加强计划性,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靠行政命令的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另一方面着手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改组的目的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领导与计划工作。
  工业化时期工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变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指令性计划制度。从1930年“一五”计划第三个年度计划开始,国民经济年度计划不再是一些控制数字,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必须执行的国家计划,从而也就改变了计划的性质。斯大林在评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时说:“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