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三十六计”虽然来自于战争,却不仅仅适用于战争,它对整个社会生活、人际交往都有很强的适用性。“美人计”、“走为上”等脍炙人口。专业的分析、精湛的解释、流畅的语言,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得到启迪。它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宝贵战斗经验总结的智谋书,它概括了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者】
暂时没有内容
【内容】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②之内,不在阳之对。太③阳,太阴。

【解题】
这一条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为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注释】
①怠:松懈。
②阴:秘密的。阳:公开的。
③太:大。

【译文】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按语译文】
秘计能有成效,不能在背时秘密处使用。半夜里偷东西,僻静小巷中杀人,这是愚蠢的行为,都不是谋士应该做的。隋代开皇九年,贺若弼率领大军进攻陈国。战前他请求隋文帝准许沿江守备部队每次换防,都要在历阳集中,并且插上很多旗帜,搭起许多帐篷。陈国认为是隋军要大举进攻,就召集全部兵力防御,后来知道隋军是在调防,就把军队撤了回去。后来,陈国军队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就不再防备。等到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陈国军队也没有觉察。因此,隋军轻而易举地袭击了南徐州,并攻占了它。

【战例】
战国时,魏国会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于是派大将田忌率军前去救韩,齐军直奔魏都攻打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从韩国紧急撤离而赶回魏国。齐国军师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向来自恃强悍勇猛而轻视我军,齐军被他们看成胆怯鬼和懦夫。善于用兵的人就应抓住其无比骄傲的弱点,这于我们非常有利,可以利用这一点把魏军彻底打垮。兵法上说:‘急行百里路去同敌人争夺利益的,就会损折前军主将;急行五十里去同敌人争夺利的,只有一半数兵力才能赶到。’因此,命令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先垒筑十万个锅灶,第二天垒筑五万个锅灶,第三天垒筑三万个锅灶。”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率军回国后,追赶齐军走了三天,看到齐军沿途所垒的炊灶愈来愈少,非常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如鼠,进入我境才三天,齐国的士兵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他丢下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猛追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程情况和速度,确定庞涓在夜幕时候应当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十分狭窄,两旁多为险崖峭壁,可以埋伏人马,齐军刮去一棵大树的表皮,在其露白之处写明“庞涓死此树下”字样,又命令齐军万名射箭能手,埋伏于道路两旁。庞涓追到马陵站在那棵树下,看到树干露白之处写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然而在他还没有读完这些字的时候,齐军万箭骤然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彼此失去联系。此时的庞涓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无计可施,失败已成定局,就拔剑自杀了。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①敌,敌②阳不如敌阴。

【解题】
这个故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可以说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注释】
①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
②敌:攻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