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免费在线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布罗代尔是一个转折点吗?

史蒂文开普兰 赵燕灵译


20世纪60年代,布罗代尔思想并未在美国蔚然成风;不是长时段的60年代,只是编年意义上的十年,不论是在严谨的历史编纂学界,还是在广泛的知识界。50年代初的《地中海》和70年代初第二版的接受过程是复杂的,初布罗代尔几乎得不到任何学术出版社的支持。美国对他的评价众所周知。对于这种热潮,梅尔文奈特(Melvin Knight)在《经济史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上肯定了这部历史地理著作的全面贡献,但又批评这部著作可能被席米安德货币主义(Simiand monetarism)损害,对它即将对历史学家们产生的地震性影响则毫无预见(Knight,1950:211—216)。不到一年,在伯纳德贝林(Bernard Bailyn)耀眼的美国移民生涯伊始,他也在同一家刊物上著文,将这部漫无边际的大部头著作责备得体无完肤,指责它没有达到“由提出合适的历史问题所能产生的各部分的整合”。贝林意识到《地中海》热潮笼罩法国,他谴责了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同仁们,因为他们没有仔细审阅这部著作,在这位诗人应得的赞美和这位学者应得的责备之间,他们难以作区分(Bailyn,1951:277—282)。 布罗代尔爆冷门,美国历史学领袖之一——早期近代欧洲史专家加莱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觉得挺高兴,但也并非全无微词。虽然他承认该书是“巨大的”、“厚重的”、“感人的”以及“深刻刺激性的”,但仍认为该书在概念和技巧之间并不平衡。马丁利对布罗代尔对“传统史学”的描述以及布氏对“新(‘势不可挡的法国的’史学”的赞美略微有点恼怒,他发现第三部分(明显地接近传统的,但对他而言也许仍是重要的)乃是“令人失望的”和“马马虎虎的”。此外,布罗代尔让法国人直面他的地域,该意向是有倾向性的:因为布罗代尔通过夸张那被推断描绘和强制延伸出来的“潮湿的撒哈拉荒野”,“轻视了”这个“大海本身”。作为费弗尔的门徒,布罗代尔对航运和航海都有更好的理解,他本来人被迫“修正(他的)许多结论”(Mattingly,1950:351—359)。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们对布罗代尔的杰作回应极少。和他的同事贝林一样,哈佛大学的知识史专家斯图尔特休斯(H.Stuart Hughes)重申了这种否定。他认为该书不值得列入布洛赫—费弗尔计划(Bloch-Febvre project),断然拒绝接受它;这本书因为“枝蔓横生没有主干”,缺乏“清晰可辨的核心线索”,是难以理解的,并且对欧洲史研究没有重大的影响(Hughes,1968:58)。

直到1972年《地中海》的英文译本出版,布罗代尔才在美国找到一雪前耻的机会:标志是《近代史杂志》刊载了一篇字里行间都是溢美之词的文章,《纽约时报书评》也有一篇极狂热的赞美之辞(1975年5月18日,2-3)②。显然,即使行家如云.从外国引进的作品也只有等到有译本出现,才会在美国产生影响。我不相信,20世纪60年代不为人知的布罗代尔,《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出版所受到的瞩目可以显示他姗姗来迟的影响——那是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在英译本出版之前.“布罗代尔在美国”(Braudel-jjl-America)还纯粹处于准备阶段。

20世纪60年代布罗代尔在美国舞台上的缺席——在严格和乐观的阅读中的缺席——还有其他种种迹象。《物质文明》(Civilisaiion materielle)一出版就被热情接受.虽然这种接受是有严格限制的。《美国历史评论》在谈到这部著作时为它大胆的范围和丰富的细节喝彩,但也略有点乖戾地认为“当然,在本质上,这幅图景并不新鲜”( Rowen,1968:767)。相形之下.特拉扬斯多亚诺维奇(Trajan Stoianovich)要大度得多,他在《近代史杂志》上细列出所有新的或者新阐释的主题,得出结论认为《物质文明》“继续了一场将结构主义作为历史学分析方法的彻底的辩护”,估计那时他的绝大多数读者们并不能理解这种列表(Stoianovich,1966:50-51)。经过广泛的考察之后,皮埃尔勒努万(Pierre Renounvin)做了定期计划,使美国学者们对近期法国的研究成果有同步的了解,他呼吁《年鉴》将“长时段的波动,人口统计学趋势和物质生活状况的变化”提上议程,但并未提及布罗代尔的名字。稍后,他引用了这本“1949年出现的一本重要的书”,在这篇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文摘要中,他把它描述成“研究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并试图“促进现代经济的计量史学”(原文如此)的作品。事实上,在这篇论文中,欧内斯特拉布鲁斯( Emest Labrousse)作为从法国出现的新史学的主动力.要比布罗代尔显得更为突出.稍后我将再谈此文( Renouvin,1966:1-12)。

……




【内容简介】

新史学.第二辑(布罗代尔的遗产)打头文章便是沃勒斯坦的纪念文章《布罗代尔与综合学科:一位没有听众的布道人?》。

乔凡娜艾利凡《布罗代尔、资本主义与新经济社会学》一文论述了布罗代尔的理论为一般的社会学家和专门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有意义地阐述历史资本主义并将其理论化。

史蒂文开普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布罗代尔是一个转折点吗?》叙述的是美国对布罗代尔的接受过程。

“历史哲学”栏目分别从形而上、形而下两方面论述历史之真实性。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学教授布朗利论述的是当代日本史学家(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如何为日本国家神话的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余下的几篇文章是对世界体系的探讨,这些文章选题新颖,观点鲜明、结构独特,值得我们关注,




【作者简介】

陈恒,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耿相新,男,1964年6月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全国优秀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大象出版社支部书记。自1988年以来,耿相新同志策划、责编、主编的图书9次获得*大奖,11次获得省级奖。获*大奖的9种分别为:2004年责编的《邓小平手迹选》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特别奖;2004年主编的《寻根》杂志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3年责编的《朱仙镇木板年画》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二等奖;2003年策划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2年策划的《中国边疆经略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2002年主编的《寻根》杂志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社科重点期刊奖;1994年责编的《安阳殷墟青铜器》获1992-1993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1992年责编的《中国史书目提要》获1988-1991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1992年责编的《中国儒学史》获1988-1991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此外,2005年责编的《天边的彩虹》获“中国美图书奖”。耿相新总编是河南省同时获得*三大奖的出版工作者。



【目录】
卷首语
布罗代尔的遗产
布罗代尔与综合学科:一位没有听众的布道人?
布罗代尔:一个还是几个?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与新经济社会学
一个首要的理念——追踪需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布罗代尔是一个转折点吗?
“长时段”不是美国史学史的特点吗?
仿佛穿过暗夜的船——关于美国国内对《地中海》一书态度的思考
美国基金地和布罗代尔研究机构的构建
福特基金会跨大西洋的任务与目标,1951—1981
历史哲学
历史叙事之真实性的条件
为什么战前日本的史学家隐瞒真相
世界体系研究
古代世界体系与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帝国边界内外的生产:罗马时代欧洲的商品、交换和权力
《评论》杂志目录
【编辑推荐】

布罗代尔(Fe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历史学家,《年鉴》杂志主编,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年鉴派的领袖人物,被冠以“史学大师”、“史家**人”、“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等美誉。 布罗代尔是孤独者,也是众人膜拜的对象。说其孤独,是因其强调要克服存在于社会科学中的分割,实行一个普遍的大联合,但时至今日,似乎还不够成功;说其风骚,那是因为他太过成功,吸引了太多眼光,让人难以超越,世界各地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冲力。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影响巨大,他的总体史观与长时段观念不仅成为年鉴学派的支柱性理论,而且超越了学科本身,对人文学科诸领域都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新史学.第十二辑(历史与历史学家)》

《新史学.第十一辑(职业历史学家与大众历史学家 )》

《新史学.第十辑(古代科学与现代文明)》

《新史学.第九辑(观念的历史)》

《新史学.第八辑(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

《新史学.第七辑(东西方之间——对历史思想的探求)》

《新史学.第六辑(宗教文化史)》

《新史学.第五辑(后现代:历史、政治和伦理)》

《新史学.第四辑(新文化史)》

《新史学.第三辑(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

《新史学.**辑》(古典传统与价值创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