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我**想请读者原谅的只是,为了使那些十分珍贵却长期被人忽视的历史文献重新为人所重视,我在书中对于某 些我认为有助于说明历史事实的文献资料作了较详尽的引证。当然,它们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我相信,无论我的这本书的读者是否愿意详细地研究这些资料,在 读过这本书之后,都会对当年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留下与前不同的印象。

——杨奎松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

作者根据中俄两国档案, 具体说明了张学良与李克农、周恩来多次会谈的内容;介绍了从秘密订立局部的互不侵犯及经济通商协定,到密谋通过中共,取得苏援,实行“西北大联合计划”的 全过程,以及中共为何在积极推动建立“抗日反蒋”的西北国防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的中途,突然放弃“抗日反蒋”方针,转而谋求与南京政府合作的幕后原因。

依据文献档案,披露张学良要求加入中共、中共中央有意吸收其入党,却遭到共产国际反对的情况……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

作者根据中俄两国档案, 具体说明了张学良与李克农、周恩来多次会谈的内容;介绍了从秘密订立局部的互不侵犯及经济通商协定,到密谋通过中共,取得苏援,实行“西北大联合计划”的 全过程,以及中共为何在积极推动建立“抗日反蒋”的西北国防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的中途,突然放弃“抗日反蒋”方针,转而谋求与南京政府合作的幕后原因。

依据文献档案,披露张学良要求加入中共、中共中央有意吸收其入党,却遭到共产国际反对的情况……



【作者简介】
杨奎松: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去湖北襄樊“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入北 京第二机床厂当工人,1976年因*入狱,1977年平反出狱,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2年毕业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1987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1990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研究员、正副室主任;2001年任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200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开卷有疑》;《西安事变新探》;《*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内战与危机》(《中国近代通史》卷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海市蜃楼 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等专著十余种,并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研究论文。
【目录】
前言
章 由战争走向妥协
节 西征北上
第二节 陕北称雄
第三节 洛川谅解
第四节 延安拨雾
第二章 “西北大联合”计划
节 反蒋酝酿
第二节 入党初衷
第三节 八面来风
第四节 引弦待发
第三章 打通国际路线
节 逼蒋抗日
第二节 艰难交涉
第三节 兵败黄河
第四节 暗渡陈仓
第四章 “一二·一二革命”
节 山雨欲来
第二节 破釜沉舟
第三节 战耶和耶
第四节 孰进孰退
第五章 从革命到兵谏
节 皆大欢喜
第二节 风云突变
第三节 福兮祸兮
第四节 柳暗花明
附录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用国际视野来考察中国革命和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放眼海内外没有学者比杨奎松做得更出色了。

   ——裴宜理(哈佛大学Henry Rosovsky政治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主任)


  杨奎松是目前研究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革命史有成就的学者。

   ——陈永发(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长)


  像杨奎松这样,运用那么多高层甚至是不能公开阅览的资料的非常少。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学部委员)
【免费在线读】
第二,由于红军武器落后,弹药匮乏,在江西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吃了国民党堡垒阵的大亏,中共中央担心 的就是国民党的“堡垒主义”。他们之所以急于取得苏联援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他们相信,必须取得先进的“技术工具”,比如飞机、大炮,才能“粉碎堡 垒主义”。如今,要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能否粉碎国民党的堡垒主义又成一大难题。但很快就注意到,陕北、甘北地处黄土高原,既少树木,又少石头,故 “敌人要想像中区那样依靠堡垒是比较困难”。既然国民党很难实行堡垒战术,作战部队主力又是战斗力不太强的国民党杂牌军,中共中央和红军将领自然胸有成 竹。他们不仅不担心自己的力量过于弱小,相反,雄心勃勃地提出:目前时期以吴起镇为中心向西在甘北发展,整顿部队,扩大红军;然后向南进攻张学良、 杨虎城,连接仍旧存在于陕南的另一块苏区,因为“杨、张是好对手”,容易对付;待黄河结冰后,再进一步向东进攻山西的阎锡山,使陕北苏区成为跨越陕、甘、 晋三省的大根据地。①
这时,还在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之前,由红25、26军改编而成的红15军团就已数度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军队交手,并两次大败东北军,充分显示红军比东北 军具有强得多的战斗力。像10月1日,红15军团于陕北劳山一带设伏,几乎全歼尾随进剿的东北军第110师,甚至击毙了该师师长何立中和参谋长范驭州。只 过了20多天,红15军团又在富县榆林桥全歼东北军第107师之619团,外带621团一个营,生俘61 9团团长高福源。要知道,这时有数以万计的东北军正在陕北一带四处“围剿”红军,一个红15军团就打得东北军不亦乐乎,再加上几千身经百战的中央红军到 来,东北军更加不是对手。
果不其然,11月初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会师后,围点打援,中央红军在直罗镇一带仅以数连兵力即一举全歼东北军109师一个整师,外带106师一个团,109师师长牛元峰被迫自杀,红军光是俘虏就捉了两千余人。其威力可想而知。
直罗镇战役后,红军已经稳稳地在陕北站住了脚。到陕北不过一个多月,红军已经扩充2 500人,俘虏3 000余人,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总数已经接近于15 000人。加上在陕北苏区周围还有5 000名游击队和3万名赤卫军及赤少队,整个红军的实力较前已经得到极大的加强。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军事领导人发现,国民党军队在短时期内根本不可能对 陕北苏区实行有效的包围。他们并且相信,在苏区南面,东北军在进攻红军方面起不到多大作用,北面的井岳秀和高桂滋的两个杂牌师始终行动迟缓动摇,更是不足 为惧。苏区的东西两面虽有东北军、马鸿逵和阎锡山的几个师,但其防线背后都很空虚,不难将其打破。在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长途征战之后,能够让部队得到充 分的休整与补充,使部队从长期的被动应战转为主动进攻,这正是中共多数军事领导人所求之不得的。因此,他们显然更加坚定了要全力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的决 心,至于对两个月前提出的打通国际路线的计划,则明显地感到不那么迫切了。
不过,1935年11月18日左右,原在莫斯科的中共党员林育英为传达共产国际的关于“抗日反蒋”策略方针的重要指示,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经外 蒙辗转来到陕北苏区,让中共中央得知了一个既令人吃惊又让人振奋的重要信息。这就是斯大林的建议:主力红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①
斯大林同意中国红军在可能的情况下打通国际路线。这对于将近一年来极其渴望得到苏联援助,但又对打通苏联犹豫不决的中共领导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极 度兴奋的消息。中共中央这时的总负责人张闻天,当即于11月20日和25日接连写信给在前线的此时在党内负责军事指挥的领导人,主张根据斯大林 的建议,迅速准备经宁夏靠近外蒙,以取得技术援助并建立更加巩固的战略根据地。①
这时的陕北苏区,严格说来,其实只有安塞、保安、瓦窑堡三个县的中心区,其余都是与敌犬牙交错的游击区,并且陕北甘北地区地薄人稀,对于熟悉南方自然地理 条件的红军来说,物质条件可谓相当困难。况且不论东北军、十七路军等战力如何,其部队毕竟源源而来,加上有消息称张学良等部也已开始仿照国民党中央军在南 方的战法,在苏区周围地区修筑堡垒,有重新推行“堡垒主义”的企图。张闻天等对长期坚持陕北根据地自然不十分乐观。他们相信,既然斯大林已经批准,迅速取 得苏联援助将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此举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较之继续坚持陕北根据地,无疑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但作为军事领导人,、彭德怀等人却有另外的看法。他们显然对红军突破腊子口以后人数锐减记忆犹新。因此,他们极其重视前此长途跋涉给部队带来的严重 损害,更加看重根据地在士兵心理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们对当前的战争前途十分乐观,故明确认为,目前紧要的是发展与巩固根据地和扩大红军,仍应 坚持他前此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主张,即“目前不宜即向宁夏,根本方针仍应是南征与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