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并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刷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也在刷新着人们对当下社会的认识游民、江湖、流氓等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王学泰先生的成名力作。本书初版于1999年,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有“中国的良心”之称的李慎之先生为之作长序“发现另一个中国”,一时洛阳纸贵,震动朝野。游民问题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后的江湖研究、流氓研究正是其分支。增修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20余万字,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论断:游民往往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是造反者但不是革命者;城市畸形繁荣中的下层市民很容易被抛入游民的队伍;水浒传以来的“好汉”话语体系本质上仍是强盗逻辑;天地会的荒唐的会社仪式;戏曲不是生活,生活却更像戏;游民眼里,帝王将相的历史成了一部部乱世出英雄的草莽传奇。
  中国社会的隐形场·传统文化的另一半。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并称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贵族,一个游民;一个绅士,一个流氓。  
  游民的群体性格与人格追求,水浒传:游民话语体系的集大成,游民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改造,戏曲化的秘密会社仪式。
  凡是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约束与庇护,游荡于城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谋生手段,迫于生计,以出卖体力或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活资料的人们,都可视为游民。有没有文化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游民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才会改变现有的一切。他们不理会秩序,欢迎冲突,甚至欢迎剧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
                                    ——王学泰
  游民是在主流社会失去容身之地的人。他们所托命的空间称做江湖,那里风波险恶,一饱难求。他们所追求的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有朝一日能“发迹变泰”。“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没有原则,“有奶便是娘”。他们一方面显得很英雄豪迈,一方面也鱼肉良善,全不觉得有何矛盾而于心有隗。他们醉心的是无法无天的自由,是“哥不大,弟不小”的平等,然而一旦组织起来,忠义堂上的交椅却不容有丝毫差池。他们的**道德标准是“义气”,“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靠得住靠不住,全要看够不够义气了。代表义气的尊神就是“义气千秋”的关羽。
                                    ——李慎之
  我国的知识阶级,向来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贵族性质,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于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之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一种为游民性质,轻佻浮躁,凡事皆倾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之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往往同一个人,拂逆时则显游民性质,顺利时则显贵族性质。
                                    ——杜亚泉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原,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
【目录】
序:发现另一个中国
第一章 绪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
第四章 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
 二、宋代社会风貌的变迁
 三、游民群体形成的初期——两宋、元到明中叶
第五章 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
第六章 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中的表现
第七章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第八章 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
 三、“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通俗文艺中游民意识的影响
 四、小说教中的英雄崇拜
 五、传播中的反传播力量
第九章 游民意识与通俗文学的演变
第十章 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
第十一章 天地会与通俗文艺
第十二章 游民、游民组织与通俗小说
结语
附录:游民政治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引用书目
后记
增修版后记
【内容简介】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上下册)
【免费在线读】
1绪论  游民群体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这是被大多数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认可的。但是这个阶层是否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其思想意识在文化史上是否具有重要的地位,则使研究者将信将疑。许多从事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的,对这个问题也感到疑惑。

家破才能造反:论游民意识的存在...

家破才能造反:论游民意识的存在...

游民问题与?会的游民化(1)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2)
2士的本义与士的辉煌  苏秦的故事活画出游士们的思想面貌。这种没有固定主张,缺少超越精神的士人,只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朝秦暮楚,以三寸不烂之舌扰乱天下,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祸患。孟子讴歌的“无恒产者有恒心,惟士为能”的士人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士的本义与士的辉煌(1)

士的本义与士的辉煌(2)

游士的解体(1)

游士的解体(2)
3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游侠也属于“脱序”的人群,但游侠与游士不同。游士是社会环境的?物,是被迫“脱序”的,他们不安定的生存状态往往是不得已的。游士多来源于一个阶层,其身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尊重,有特殊才能者还备受欢迎。实现大一统之后,这些条件就自然消失了。

“大夫士”与贵族精神

“侠”的本义(1)

“侠”的本义(2)

“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游侠品格与生活的独特性

假游侠——轻薄少年对游侠的模仿...

假游侠——轻薄少年对游侠的模仿...
4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游民是脱离了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网络的无根一群,中国古代的游民,是脱离了宗法家族和主流社会有效控制的一群。他们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独特的经历,造成了他们群体性格的独特性。这独特的一面突出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观念、性格、情绪很少加以掩饰上。

游民的群体性格(1)

游民的群体性格(2)

游民的群体性格(3)

游民的群体性格(4)

游民的群体性格(5)

游民的群体性格(6)

游民的群体性格(7)

游民的群体性格(8)

游民的人格追求(1)

游民的人格追求(2)

义、义气——游民的道德(1)

义、义气——游民的道德(2)

义、义气——游民的道德(3)

义、义气——游民的道德(4)

平等——游民关于人际关系的理想...

平等——游民关于人际关系的理想...
5游民的群体性格与人格追求  关于游民的反社会性,我们在本书第六章中作了概括的介绍,朱元璋从一个典型的游民加入了红巾军,是动乱时期大多数游民所走的道路。可以设想,如果朱元璋没有“变泰发迹”当上皇帝的话,或者他只是一度做了“山大王”而最后失败的话,他是如何描述自己从“良民”到造反者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1...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2...

从替天行道到?极意识的转变(1)

从替天行道到皇极意识的转变(2)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1)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2)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3)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4)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5)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6)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7)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8)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9)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10)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11)

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12)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1)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2)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3)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4)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5)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6)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7)

天地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8)

神秘而富于情趣的隐语(1)

神秘而富于情趣的隐语(2)

神秘而富于情趣的隐语(3)

【媒体评论】
与吴思在概念和逻辑上让人们发现“被忽视的历史”相类似,王学泰在有关“游民”方面的研究,在感性、具体材料的层面,给人们提供大量的资料,对历来被文人学士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有了新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他在1998年撰写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李慎之先生称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