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这段结束语中,我较为中肯地说出了节目的看法。我相信有心的观众一定能够听出弦外之音:如果草根明星不能冷静地看待自己的成名,便会悲剧地成为这个媒体时代被大家娱乐的工具。 这些主流,就是《艺术人生》这个栏目上所实践的。节目的价值观还是很恒定的,是符合咱们中国人价值观很传统的美德。真善美,无论《艺术人生》如何改版,它的主流价值观依然没有变。 访谈节目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电视在选择到底是迎合观众还是引导观众的所谓矛盾的时候,主持人在这一点上要坚定地选择后者。因为一档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为收视率马首是瞻,只会迎合观众,这档节目就必然是肤浅和世故的。只有当节目主持人主动承担引导受众的社会责任的时候,节目才能有灵魂,成为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的传递者。 (2)访谈节目品牌价值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先生认为,中国电视五十年在内容生产方面,可以用“品”字来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是“宣传品”为主导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至今,这三十年又分成了两段,前半段称之为“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后半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则为“产品或者商品为主导的阶段”。正如《艺术人生》前制片人王峥所说:《艺术人生》不能简单归类为这三种判断之一,在收视率时代,《艺术人生》一定程度的受此制约;但是,作为**电视文艺品牌,彰显的是一个**的文艺态度,*是对社会情绪的感知与引导;而作为许许多多主创人员的心血结晶,《艺术人生》亦相应有着作品打磨的印迹。 对于我个人而言,《艺术人生》的产生起源于一个想法:不想再做“石狮子”。所谓“石狮子”,是我用来形容在连续主持了央视的春晚和许多央视的大型晚会之后发现自己的一个太不理想的状态——就像北京民居门前的石狮子一样,看起来风光无限,却没有活力,很多时候也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加入节目的创作中。2000年是世纪之交,我恰好处在挣扎的状态中,急需一个节目来打破自己“石狮子”的状态,成为一名可以在电视广播领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贯彻到节目中的主持人。在多方的努力之下,《艺术人生》应运而生。 关于这档节目的品牌价值,我在摸索之中得出了以下几点:首先,我想从文化层面做一档能够为传播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节目。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发展史孕育在全人类的发展史当中,她是一代又一代人、一个社会又一个社会传承总结下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拥有的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等等,都需要大众媒体去传播和发扬。这就是我所思考的《艺术人生》在宏观文化方面的品牌价值。 其次,2000年,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唯独没有一档安静地坐下来传播信息和情感的节目。很多晚会、很多娱乐节目都在一片喧嚣中进行。我当时就在思考,是否可以在央视开一档能够让主持人和嘉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畅谈人生经历和想法的节目。《艺术人生》当时是一片喧嚣中的一个安静的角落,这里没有噱头,没有现场表演,没有现场音效,有的只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心与心的交流,安静与会意,沉淀与思考。我想这应该是这档节目能够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的原因。P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