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理想是一块丰碑,直愣愣地杵在那里,却和我原本普通又平稳的人生轨道保持着不远又不近的距离。我时常回望它,回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终,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选择了走向它。
    我的**篇新闻稿
    实习报到的时候,我起了个早,挤上地铁,目的地广州大道中289号,这个曾经辗转唇齿间千百次而如今终于能暂时置身其中的地方。那天我跑了**个报料,在京溪南方医院的地铁站附近的天桥下,有个少年在街头摆摊求职,为了给自己的妹妹治病。我赶到现场,**眼看见的便是少年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沧桑。他仓皇而立,手捏着衣角,低头,不说话。我把这一幕写成了导语,如同我**眼看见他。这篇《妹妹重病需钱手术少年街头派求职信》登报之后不久,我收到报料人的反馈,据说已经筹集了二十来万医药费,治病需要的血小板也不紧张了。那天下班后,我坐在公交上,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心里一直有种说不出的情绪,什么词都不贴切,但我笃定这种情绪是正面的。
    这便是我写的**篇新闻稿。
    除了经验值,还有方法论
    多事之夏,301纵火案、威马逊台风、鲁甸地震。
    301纵火案,南日机动部整个部门都被调动起来了,实习生被分成小队,派去各家医院,我是其中之一。
    医院的烧伤科外,有警察,有家属,有我们。三种不同的身份,三种不同的心境。警察让家属登记,做笔录,我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是伺机而动的观察者。等到时机成熟,我走到一名家属身边,装作不经意地问起。
    那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者,他十六岁的孙子在这个事件中重度烧伤,老人说至动情处,眼泪猝然而下。我也跟着哭,那种痛感是真实的,我悲伤于一个年轻的男孩在他*好的年纪遭遇了这场横祸,无妄之灾。
    捕获、呈现,全都被我抛之脑后。还没有想明白要做什么,甚至连心理素质都不够好,就仓促前往现场。手忙脚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逃回报社,匆忙交差。那一回,我知道,我只是一个需要更多学习和历练的实习生。
    之后是威马逊台风。台风尚未登陆,部门里的记者老师已经抵达前线。我切身体会到“行动力”三个字到底是什么,不仅是快,还要有准备。前线是危险的,狂风卷起铁皮,破坏力惊人。前线的记者们将一篇篇稿子传回来,文字准确,描述精准。我才知道,新闻写作于我,缺失的,除了经验值,还有方法论。
    鲁甸地震,能派出去的男记者都被派去了前线。前线的记者们走了一通宵的山路,抵达震中龙头山镇。而此时,地震伤亡,救灾情况,门户网站与微博上随时都有新的消息。
    我们作为传统纸媒是不是慢了呢?我不由思索。
    部门里的梁文悦老师发回消息,他在帮着救援队搬运物资,胥柏波老师正在一线救援的现场,陈晨老师在现场发回稿件。新闻快或者慢,在此时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场灾难里,主角是一个个人,遭遇灾难的人,救援的人,去现场的记者等等。微博、微信、门户网站、这些媒介也只是为了让事件更完整地呈现,而记者,便是记录者。
    此时,新闻于我终于迷雾消散。每个新闻事件,切人的角度和报道都有其方法可言。作为记者,在前往现场之前就应该有个大致的逻辑构架,需要了解什么,要如何了解,轻重缓急的排序等等。然而,只有尽可能地感受到你要报道的那个人、那个事件,方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终呈现出这个世界。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