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不就食,因人而食。药食同源,食即是药。
    ”几千年来,在药食同源膳食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用生活中常用的饮食养生疗疾,如生姜、桂皮、五味子、枸杞子、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参等广泛应用于饮食的烹调上,创制出了参鸡汤、水参蜜饯、凉拌菜等各种美味,还有生姜茶、人参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决明子茶等多种饮品来防治疾病。盛夏时节用葛根、五味子、人参、麦冬等煮水,可消暑止渴;寒冬时节可用羊肉汤暖脾益胃等。现代人保健 是把饮食养生疗疾推演到了 境界,其实饮食养生疗疾起源于4000多年以前,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只不过不为一般人所常用罢了。而饮食之所以能够养生治病,与中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饮食养生的寒热温凉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告诉患者病人,必须注意饮食,可吃什么,不要吃什么,告诉患者病人对饮食的宜忌,这对治疗疾病和预防防御疾病十分有益。中药与食物同出一源,中药分寒热温凉,食物也有寒凉温热之分,但由于食物中的温与热、凉与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很多难以截然分开,为简便起见,通常仅归纳为寒热两类,将寒凉属性的统称为寒,温热属性的统称为热。但在寒热之间还增加了平性一说,也就有了寒、热、平三类的划分。
     温热食物都有温阳、散寒作用,有益于治疗寒证,凡表现为面色苍白、口中发淡、喜饮热水、怕冷、手足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质淡、脉沉迟等病症,可以选用此类食物。
    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有益于治疗热证,凡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数等病症,可以选用这类食物。平性食物通常具有健胃、开胃、补益的作用,而由于其性平和,故一般热证和寒证都可配合食用,尤其对身体虚弱、久病阴阳亏损、寒热错杂、内有湿热邪气等较为适宜。
     科学认识食物的五味功用 所谓“五味”,是指食物的本来性味,即辛、甘、酸、苦、咸,这些性味可由舌感辨别。中医认为,味感不同,作用不同。
     (1)中医认为“酸入肝” 意为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抑制胃肠道内病菌的繁殖,还有预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中医认为“苦入心” 苦味食物具有除温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辅助治疗水肿病。
     (3)中医认为“甜(甘)入脾” 适量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疾病患者宜少食。
     (4)中医认为“咸入肾” 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所以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体液正常的电解质代谢。
     (5)中医认为“辣(辛)入肺” 食辣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科学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及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饮食养生重在五味调和 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如咸味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血流不畅;苦味的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味的食物吃多了,会使皮肉硬厚皱缩,甚至口唇翻起;甜味的食物吃多了,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以上就是中医所说的因五味失和而影响机体健康的情况,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现代营养学也要求人们摄取食物时应营养互补。
    如果生活中长期对食物有所偏嗜,就会使人体的营养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二是要规范配食,即调配饮食时,要按规矩进行,无偏过,方可有益身心。配膳中,应当注意主粮与杂粮的搭配、荤食与素食的搭配、寒性与热性食物的搭配,五味恰当的搭配达到营养平衡,而且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否则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总之,各种食物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只有饮食多样化,经常调换花样,荤素混食、粮菜混食、粗细混食,合理调配,才能促进身体健康。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