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遗训第二十一则】 道乃天地自然之道,故讲学之道,在于敬天爱人,以克己修身为终始也。克己之真义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语出《论语》)。
     凡人皆以克己成,以纵己败。观古今人物,事业初创之人其事大抵十之成七八,余二三终成者稀。盖因初能谨言慎行,故功立名显。然不觉爱己之心起,恐惧慎戒之意弛,骄矜之气渐涨。恃既成事业,苟信己万般皆能,则陷不利而事终败,皆自招也。故克己,人未睹未闻处慎戒也。
     【释义】 所谓道,是天地固有之理,所以治学应以敬天爱人(这里的天可解释为神灵,但做“天道”理解似乎 为恰当。换言之,恪守天道即是敬天;而海内皆兄弟,故以仁之心爱众即为爱人)为目的,时刻谨记克己以修身。克己真正的目标是《论语》所言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不独断,不固执,不唯我)。凡人皆因战胜自我而成功,因放纵自我而失败。以历史人物为鉴,事业始创时,多数人能出色达到目标的十之七八,而能圆满完成余下二三成的人则屈指可数。究其原因。 初能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从而功成名就。然而,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觉生起爱己之心,谨慎、畏惧的神经松懈,开始骄傲、得意忘形起来,事业既成便自以为干什么都不费吹灰之力。这种过分的自信会把事情搞砸, 终导致失败。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 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哪怕独处时、无人监督时也能自律、自诚。
     西乡所说的“道”,即天道,也就是诚。中国古代典籍《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实,至诚相待,乃天道,而依循天道行事,方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法则。
     西乡认为,治学、钻研学问,目的在于“敬天爱人”。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恪守诚之道,不分贵贱关爱众生,这才是治学的目的。
     并且,若想依循敬天爱人之道行事,则自己必须修性养心,而修性养心的关键在于克己。我所理解的“克己”之意是“战胜烦恼丛生的自己”,或者说“压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人一旦放任自流,心中就会涌出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本能。人生于世,必定常生烦恼,人为了维持肉体生命,这种烦恼或欲望必不可缺。
     换言之,肚子饿时涌出食欲;外敌人侵,即生怒火;因蒙昧无知、不明事理而满腹牢骚。上述贪、嗔、痴在人类烦恼中为 甚,佛教称其为“三毒”。倘若放任不管,这三毒会经常攻人心头。
     抑制烦恼的行为就是克己。所谓克己,即以自身意志力消除心中常现的烦恼——尤其是“三毒”。
     接着上句,西乡说道:“凡人皆以克己成。”这里的“己”,便是会涌出欲望与邪念的自己。战胜了自己,那么不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一帆风顺。西乡一语道破——与欲望缠身的自己斗争,能否“克己”方为成败的关键。
     这正是玄机之所在。开创事业之初,多数人会勤奋努力,能出色达到目标的十之七八。然而, 终 成功者却为数甚少。
     究其原因, 初谨小慎微,谦恭虚己,贯彻天之道,实行诚之道,兢兢业业,从而功成名就。成功了,了不起了,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自律之心,生起自我放纵之心——迄今为止能严于律己,之后却渐渐开始自命不凡。
     并非由他人来盛赞,而是自吹自擂——我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奋斗,真了不起!于是,开始失却谦虚。伴随着功成名就,人大多必然忘乎所以起来。
     并且,原本口口声声称“本公司目标是为社会、为世人”,结果却沦为“为自己”。这就是企业衰落的导火线。
    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西乡如是说。
     P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