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三)“和”是多样事物的统一 整个世界是由异质、异性、异态、异位的事物构成,展现出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图景。只有维持多样性和相互包容,世界才能存在,并持续发展下去。
     前面已提到张岱年认为“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后人一般亦把“和”理解为“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或掺和”。因此,“和”的观念与多样、差异有密切的关联,体现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不同),承认不同事物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济。需要强调的是,差异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多种多样事物的客观存在 《 ·系辞下》中提到: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这是说:天下人在想些什么、考虑什么?普天之下,走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到同一个地方去;考虑的事物是许许多多的,但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这段话亦是讲多样事物的互补、互济的道理,而不是彼此排斥。
     事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马克思(1818~1883年)说过:“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人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我们常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客观前提就是事物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所以才要从实际出发。
     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它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具过程性的。但仅仅是多样性是不够的,要达到比较有序的境界就需要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
     “和实生物”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多种多样事物的存在。父母结合,生儿育女,通过多样性的结合,产生新质,使人类不断地繁衍和进步。如果近亲(例如表兄妹)结婚,由于其多样性不够,易生傻、呆、残的后代。古人早已发现这一情况,规定了一定的“礼”来防备和避免。中国先秦就有“同姓不婚”的礼制,因古之同姓,源于一支。《国语·鲁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生。”上文所引史伯语“先王聘后于异姓”亦是此意。
     对待多种多样的事物,主要的态度应是包容,兼收并蓄,具有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聚集不同事物,以达到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良好环境。
     “和实生物”所需要的多样性不一定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度,这个度亦是随条件而变化的。
     2.统一的多层次涵义 统一意味着多种事物处于同一域境之中,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意思是任何一个事物皆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它事物的存在及呈现的状态,而不是意味着多种事物变为同一。“统一”的主要含义是:事物仅仅停留在多样性亦是不够的。组成多样性的各种事物必须彼此能按一定客观“节律”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多样性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干扰、互相攻击、非此即彼(如优胜劣汰)的趋向同一的关系;相反,它们之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是互补、协调、配合、共存、共处地保留原来基本差异的关系。
     《中庸》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及西汉贾谊(前200~前168年)《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中的“节”、“适”,都表示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协调。譬如一个交响乐队,有各种乐器,可以发出各种声调,如果每种乐器都是各吹各的调,所发出的声音就是难听的噪声;只有按一定曲调、一定节奏协调演奏,才能成为一首悦耳的交响乐曲。中国古人认为 能体现“和”的是音乐。从多样性发展到“和”是事物发展的理想境界。
     在许多古代器物及服装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纹饰,表示一种杂多而有机统一的美。《 ·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自然界中的雷霆震荡、风雨勃兴、四季 替、日月轮回、万物枯荣等大自然变化节奏也显示了多样性。世界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仅仅是多样性是不够的。如果多种事物杂乱相处,则可能会引起冲突、对立、对抗、征服和破坏。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配合及共处时,才可以达到“和实生物”的高尚境界。许多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调和音色,能协调地吹奏、配合,才能演奏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不同个体或部分之间的协调,这就是“和实生物”。不然,在音乐方面则形成噪音,对人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