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Animage》在1987年12月刊至1988年5月刊上连载了半年的《野村正昭的吉卜力工作室采访报道》,对《龙猫》和同时期制作的《萤火虫之墓》两部作品进行了报道。本稿就是以此为基础整理而成,但只收录了其中关于《龙猫》的部分,并有若干修改。如今重读时,虽然无法否认文中还留有些许表达生硬的地方,但我衷心希望,读者能从文中感受到在制片现场一部电影逐渐成形的心跳声。 说说宫崎骏 《龙猫》工作室之所以能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之中,大多要归功于宫崎导演的人格魅力。一旦会打开话匣子,宫崎导演的金句良言就能无穷无尽地涉猎各个领域,我接近拜倒在他的气场之下。 取材当天,一早就下起了大雨。如果是一般电影,自然就会取消外景拍摄,但摄影棚内的工作不会停。想来除了全套使用布景拍摄(山川直人导演作品《比利小子的清晨》便几乎全用布景完成拍摄)的电影外,一般电影必然会受到以天气为首的各种自然条件之影响。甚至,制作团队可以把工作安排混乱以及人际关系不睦都归罪于天气。那么,对于不用出门拍摄的动画电影情况又会如何?其中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矛盾,又会是怎样的呢?它们又会如何反映到作品中?在前往位于东京吉祥寺的吉卜力工作室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当我从编辑部接到采访《龙猫》制作现场这份约稿时,我因为能够提前接触到宫崎导演的近期新作品而欢喜不已,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然而当我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却因为这会是篇很难写的稿子而犯起了愁。如果是一般电影的拍摄报道,现场会有导演指导演员拍戏,那我只要在一旁观察记录就好。就算是用外行人的眼光,大致也能看懂每场戏是怎么拍的。但动画电影的制作报道却不一样,你很难看明白现场针对一部电影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如果做成图解形式的报道,或许还能通过直接画出工作室的情景来传达那里的气氛。但不巧的是,笔者并没有这个能力。作为一个外行人.最终我决定把一切部交给自己的好奇心,就这么去探访了。 在《天空之城》完成之前不久,我曾为了采访宫崎导演造访过一次吉卜力工作室。而现在的吉卜力为了打造同时制作《龙猫》和高烟导演的《萤火虫之墓》的双轨体系,又租下了老工作室附近新建大楼的一层楼作为新工作室。第一工作室用来制作《萤火虫之墓》.新设的第二工作室则用来制作《龙猫》。两间工作室直线距离仅100米左右,所在楼房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装潢都如出一辙。据说两栋楼的房东是同一个人,所以采用了同一套设计。宫崎导演因为需要参加上色会议,所以在去第一工作室时经常会和制作人员插科打诨。高烟导演则是岿然不动,从未出现在《龙猫》工作室。这一小插曲很好地表现出两位导演行事风格上的差异,值得玩味。 一于是我被介绍给第二工作室的两位制作人员,木原先生和田中先生。之后,这两位让我尽情地参观了工作室内部,对我颇多照顾。我还去问候了宫崎导演,导演表示他之前见过我,印象很深。我们只见过大概三次,可他居然记得我,这让我十分高兴。《龙猫》工作室里一团和气,充满着和谐安详的气氛。负责原画和动画的工作人员的桌子并非按部门分开摆放,而是按原画、动画的顺序交叉摆放。据说座位表是根据各人的血型(墙上贴着按颜色分类的血型图表)等各种信息综合安排的。工作室里每一个重要的地方都放有手工制作的《龙猫》周边,光是一个个欣赏过来,就让人心怀暖意。看着贴在墙上的速写图.心中不禁涌起对小月和小梅等角色的亲近感。在阅读准备资料时就了解到的郊外那座独栋小楼.比我想象的更现代、更敞亮,令我大为吃惊。还有,在以往的传统动画电影里,人物的轮廓线全是用黑色绘制,而《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则使用了褐色的轮廓线,这一点也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不禁觉得,小月和小梅或是鼓起腮帮子,或是嬉笑着四处奔跑的情景,仿佛已经清晰地浮现在了眼前。 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