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绪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结,是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面要组成部分。它句含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概而言之:它有的历史、的实践、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显著的。历史证明,它为我国劳动人民的疾病、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世界医药科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中医药仍然是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

以人整体观念为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特点

我国医药学发展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pan>年),随着生产斗争和实践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从而产生了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出现了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系统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和经验,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等方面,做了比较的阐述,为后世医学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的贡献。

西汉末年问世的《神农本经》,奠定了学的基础。

我国医学到东汉末年,又有了新的发展,的医学家张仲景(名机,南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结了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这部书发展了内经的理论见解,比较系统结了辨证论治原则,把中疗提高到一个新的,为我国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括伤寒论和杂病论六卷。伤寒论和杂病论分别论述了外感疾病和内、外、妇、儿等科。这两部分体系不同,所以后人把它分编成为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黄帝内经》《神农本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现被称为四大古典著作,都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工程,而又与临床应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这四大古典著作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体工程,那么还有一些配套工程。如晋代叔和著《脉经》是本中医诊断学专著,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本针灸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则是早的中医病因证候学书籍。于是,整座宏伟的中医学理论大厦建筑竣工了。而后世还继续不断地扩充,其著作之多,篇幅之阔,堪谓汗牛充栋。到了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学术上出现了四大学派,即刘完素强调泻火(寒凉派),张从正主张攻下(攻下派),李东垣重视脾胃(温补派),朱丹溪提倡滋阴(养阴派)。他们从不同的临床经验和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独到的学术见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和内容。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疾病和都在发展。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医家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创立了温病学说。如吴又可亲身经历了崇祯十四年(164pan>年)的大疫流行。通过对传染病的实际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从而写出了退容论一书,本书首先对传染病的病因,指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指出“邪从口鼻而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叶天士提出用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今仍在沿用。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反映出热病热展的深浅和机体受热邪损害程度的不同。外感温病,一般多由卫分开始,经气分、营分、血分渐次深入。吴鞠通通过临床实践,提出温病以三焦辨证为纲领,与仲景六经分证,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有一纵一横、相辅相成的作用。正如吴鞠通所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一)唯物观

1.物质是的观念

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并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源物质,气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