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模仿,让你快速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 有没有人的学习方法是与生俱来的?有,这样的人,俗称天才,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 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学习方法?有,比如多看书、背书、记笔记。至于该怎么看、怎么背、怎么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知道你很期待我告诉你一种学习方法,然后你原样复制,就能够达到跟我一样的效果,甚至比我用的效果更好,这也许会发生,但终究是个小概率事件。 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学习别人的办法呢?有必要,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学习方法形成于不断学习他人的方法,然后再依照自己的习惯,对他人的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句话中,对于“精华”和“糟粕”而言,我们是主体。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对我们有用的,摒弃对我们没用的。 方法还具有阶段性。以我为例,上小学的时候,我只需要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就可以轻松拿下考试;上了初中,考试科目翻倍,难度增加,既要合理分配时间,又要不断拓展课外练习;上了高中,课程内容和难度进一步增加,不得不准备错题集,以提高效率。 在每个阶段的过渡期,我的成绩往往会出现暂时性下降,就是因为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新阶段的学习强度。 上初二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稳定在年级前二十,但始终没有办法进一步突破。英语老师上课的时候讲了一个关于她女儿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她女儿上高中时,她让女儿一定要跟学习好的同学当同桌,观察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然后去模仿别人。 所以,模仿是养成好的学习方法的第一步。 模仿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寻找合适的模仿对象也需要智慧。我建议大家寻找跟自己差距不是特别大的同学来模仿:一方面,他们确实比你优秀;另一方面,他们的优秀又是你能够得着的,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办法,不断地向更好的同学靠近。 我模仿的第一个对象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进人年级前十的同学。我每天就跟着他一起吃饭、一起上下学,他做什么练习册,怎么安排时间,我就怎么做。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效果,模仿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思考:我到底跟他差在哪里? 后来跟他聊天才知道,他只做练习册中的一部分题目,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拔高练习”。而我只是学到了他的“形”,什么题都做,确实不会有效果。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的水平有差距,我不能全盘照搬适合他的拔高题,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适合我的拔高题来练习。 慢慢地,抽时间出来做拔高练习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这是我最开始的收获。我的成绩也逐渐开始朝好的方向小幅波动,然后向前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接着,又向上波动,再稳定。如此反复,直到我实现了最后的那个目标:年级前十。这个过程就像小孩子爬楼梯,爬一个阶梯得站一会儿,站稳了再爬新的阶梯。有时候没站稳,往后退一步,也是正常的,但总体来说,是一直在往上爬的。 错题集,怎样用才有效? 上了高中,我发现各个学科不论是从内容强度还是难度,相较于初中,都上了一个层次。我刚上高中的头几个月,真觉得有些吃力,这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发挥初中学会的方法:观察模仿。等第一个月月考成绩出来,就锁定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观察他们课前课后都在干什么,然后自己照着做。 如果你跟同学混得很熟,你也可以直接跟他们讨论。但根据我的经验,学习好的同学,一般都比较谦虚。如果跟你关系不是特别好,他们是不会把压箱底的本事和盘托出的,但这并不妨碍你向他们学习。 我高中的同学,是来自四川省各个地方的优等生,他们普遍都有准备错题集的习惯。可想而知,这是初中阶段甚至小学就开始培养的习惯。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是很抗拒写错题集的:一方面,初中时期题目还算简单,不写错题集也并不碍事;另一方面,我觉得写错题集真的很浪费时间。但在大部分高中同学都写错题集的氛围中,我不写错题集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倔强的我终于等来一个契机——在一次月考考砸之后,我也开始尝试准备错题集。 后来就是“真香定律”,做起来根本停不下来。 进入大学之后,我在闲暇时间做过家教老师。我发现,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乐意准备错题集;越是来自大城市的同学,越早做错题集,有的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准备错题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但并不是所有人准备错题集都是有用的,因为有很多同学准备错题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对于这类同学来说,错题集就像流水账,胡乱记一记,完成任务即可,毫无作用。 因此,千万不要抱着“为别人学”的想法,你不是为老师学,不是为家长学,而是为了自己学。为了不浪费时间,一旦开始了做任何事情,就请认真对待,要么就别开始。准备错题集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很费时间,如果你不乐意写,与其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还不如多运动。 但假如你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