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也是一段错付的爱——《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有朋友问我:“找对象可以找那种条件比自己好很多的吗?” 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还真的有这样一篇小说。今天就给大家拆解一下,一个美丽的富家小姐看上穷小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叫作《一窟鬼癞道人除怪》,改编自宋朝话本《西山一窟鬼》。 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眼熟,对,《神雕侠侣》里,郭襄第一次离开姐姐出走,就是跟着西山一窟鬼里的“大头鬼”走的。 为什么金庸先生用“西山一窟鬼”里的人物引出郭襄和杨过的相识? 因为这个故事,也是一段错付的爱。 吴教授 南宋绍兴年间,福州威武军有个秀才叫吴洪。吴秀才来临安府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身上路费不多,就在临安府开了一个小学堂,教孩子们念书。 “也罪过那街上人家,都把孩儿们与他教训,颇自有些趱足。” 之前有朋友跟我说,“三言”半文半白,看不懂。 其实“三言”是明朝的浅近白话,语法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很像。 民国时候白话文写得好的大高手,都是熟读《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和三言二拍的人。 “罪过”,其实不是说家长们瞎眼,把孩子送来给吴洪辅导,而是“多亏”的意思。 吴秀才一个福建人,在临安这种一线城市能办小学堂,可见他的官话不错,学问也扎实,所以他“颇自有些趱足”,就是存了点钱。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三年后再考一次,希望能够获取功名。 邻居们都尊称他为“吴教授”。《水浒传》里,吴用也被人这么称呼过,“教授”就是“老师”的意思,不是今天的职称。 王妈妈 有一天,吴老师在课堂里教书,听见青布帘子上的铃铛响,有个老太太挑帘子进来了。 你看,自古至今的市井生活都差不多。今天的小超市、便利店,你一推门,有个粗制滥造的玩具熊猫用诡异的女声说“欢迎光临”,这就是没有前台的小店的常用做法。 吴老师一看,这个老太太不是家长,是半年前住隔壁的王婆。王妈妈是个职业媒婆,人送外号叫“撮合山”,意思是说两座山都能给撮合到一起,专治各种顽固性单身疾病。 吴老师是个文化人,赶紧跟王婆打招呼:“多时不见,婆婆如今在哪里住呀?” 跟前任邻居打招呼就是这样的:“您现在跟哪儿住呢?” 别管他搬去哪儿,你都可以恭维一下他的选择。 好比他说:“我现在住天通苑。” “那地方可好啊,都是大户型!您这下可是改善型居住了。” “没有没有,也就买了个三居室!嘿嘿嘿。” 人家乐意听,是不是? 其实你也知道,那地方人口密度太大,五号线每天早上都能挤死人,但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挑别人爱听的话说,人家心里是寒的,你说完了,就变成暖的了。这就是寒暄。王婆说:“我现在钱塘门里城墙边上住。” 吴老师说:“婆婆高寿?” 这也是对长者的恭维,长者说个年纪,你说“不像,不像,您显得年轻”,老年人心里高兴。 王婆说:“七十五啦,吴老师您青春多少呀?” “小子二十有二。” 这就是奶奶和孙子的年纪差了。 王婆说:“啊呀,那可不像,我看你像三十多岁的人了,想来是每天教孩子比较费心吧。” 其实,评价读书人,你说他老成是恭维,你说他显老,他肯定不爱听。 就像程序员,你说他“资深”,他开心,你说他头秃,那他就不舒服。 上来先给你一个巴掌,按照今天时髦的话说,这算PUA,死命贬低你,你就容易听他的。 但是人家王婆立刻就给你一个枣儿:“依老媳妇愚见,也少不得一个小娘子相伴。” 看这句话,直接能击中吴老师的灵魂!古代这种需要口才的行业,人人都是语言大师。 吴老师说:“我这里也托人打听过几次,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