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回忆茅以升》:
  1933年8月,茅以升承接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后担任工程处处长。当时有关方面请茅以升和美国桥梁专家各设计一个方案。两相比较,茅以升的方案既好又省,很快得到了批准。但是,钱塘江江面辽阔,江潮浩荡,江底覆盖着厚达41米的流沙,要在江上建造大桥,谈何容易!一些外国工程师说:“他们没有建这种大桥的经验和本领!”“要失败的!”但这些冷嘲热讽丝毫没有动摇茅以升要为祖国建造大桥的决心。他深入施工现场,亲自实践,废寝忘食。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他创造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建桥过程中,他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在激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划时代的大事。它显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后,茅以升又参加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作。他作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为建好大桥倾注了心血。
  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30多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于桥梁史的研究,主编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荣获中华图书荣誉奖;他曾对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宏观问行研究探索,写下了数十篇论文年来,他又积极倡导发展继续教育,并自告奋勇兼任北京市科修学院院长,为迎接世界新技术挑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茅以虽然是中外闻名的科技专家,但却重视科普工作。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写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他曾撰写了《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集》等科普书籍和数百篇科普文章。他写的《桥话》受到的称赞,《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荣获1981年新长征科普作品。他经常到群众和青少年中去做科普演讲,深受欢迎。他不仅为祖国江河架桥,而且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的桥梁。
  茅以不仅是一位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曾先后担任过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教学上注重启发,反对灌输,做过很多革新探索。例如,他曾主张不但老师考学生而且学生也要考老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高低打分,不仅对学生独立地、创造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有益处,而且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上的。”茅以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为此写过许多文章加以论述。他曾把钱塘江大桥工地当作一所桥梁工程技术学校,让有关大中专学校分批派学生来参加建桥工作,并结合实际给他们讲课。在我国解放以后参加兴建大型桥梁工程的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曾受到过茅以升钱塘江“桥梁学校”的陶冶。
  茅以在科技事业上的巨大成使他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荣誉。新中国成立前他曾经被选为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协;在上,他被选为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会员,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他是位获得这一称号的中国人)。为表彰他对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国工程师学会曾授予他荣誉,美国康奈尔大学曾授予他“斐蒂士”研究,美国卡利基一梅隆大学曾授予他“校友”。
  ……

; ; ; ;

style="color: rgb(0, 90, 160);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ing-bottom: 0px; ping-left: 0px; ping-right: 0px; p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href="sitem..com/11947946.html#detail-tag-id-7" data-open="1" clstag="shangpin|keycount|product|shuzhaiquanbu_3">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