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人们对历史感兴趣的焦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四十年之后发生了急剧转变。德国悠久的历史在80年代变得黯然失色,国家社会主义和大屠杀的那段历史被急切地推向幕前,同时伴随着的是对“为什么”和“谁”的责问。这一历史的转向成为“六八年代”的标记。(译注:“六八年代”指德国的六八运动“68er-Bewegung”,即1968年由左翼学生和民权运动共同发起的反越南战争、反资本主义、反德国“二战”后的专制主义的运动)这一代人在愤怒地回望过去、控诉其父辈的同时,将犹太受害者的苦难史提升到大众意识中。针对这一现象,比勒菲尔德市的文史学家卡尔·海因茨·波赫尔(Karl HeinzB ohrer)在2000年左右撰写的一些散文中,提出了他的“被极大缩短的德国历史”理论。他分析认为,德国人正遭遇一次严重的历史缺失,然而对此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同时正在狂热地对历史进行回忆,只是这一历史回忆并没有展现出过去岁月的深度和广度,而是整个地集中在大屠杀事件上。正是因为这样,漫长的德国历史被压缩成时间历史中很小的一段。希特勒独裁的十二年成为了整个德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关键点,之前的一切都是以此为目的而发生的,而所有之后发生的则被简化成了它的历史后记。波赫尔绝不是要忽略德国历史经验中这一创伤性的大力度优惠点,他只是试图将其归为对于一个国家历史叙述中的长时段事件(longue duree)中的一件。 当波赫尔谈到历史,他指的是“记忆中的历史”——作为公众生活和意识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的共同情感基点。他认为,德国人已经接近失去了民族/国家历史。随着国家意识的削弱,他们同时也失去其对于历史“超我”的感觉,也就是波赫尔所说的“民族的集体维度”。(Bohrer,2001a)他指责道:正是历史学科将民族/国家历史的对象局限在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从而促成了这一历史的消亡。波赫尔指出在欧洲乌托邦和宪法爱国主义中存在着同样的对民族国家概念的拒绝,他将这一态度定性为对历史的逃避。 波赫尔认为“大屠杀象征”是德国记忆缺失的重要原因。通过将德国的记忆局限在国家社会主义和大屠杀这一“德国有责任的、与历史道德相关的超级难题”(柯卡Kocka,2005:73)上,历史的深度被截断了。波赫尔说,从那以后“准则凌驾于历史”之上:从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的近代史的早期三百年,几乎早就不存在于德国历史思维中了。中世纪史接近被剔除,在教师培训中这段历史已不再是必修科目,历史被简化成了仅仅是德意志联邦(BRD)的当代史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