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章 断层分段生长定量表征及其对“源-储”的控制作用
  多年勘探实践证实,裂陷盆地主干边界断层具有典型分段生长特征(Peacock,1991;Kim and Sanderson,2005;Manzocchi et al.,2006;Fossen,2010;等,2014;付晓飞等,2015),它是裂陷盆地重要的组成单元,是洼槽的重要边界,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茹克,1990;Dawers and Underhill,2000);同时,断层分段生长必然伴随着构造转换带的形成(海学等,2013),并且构造转换带是砂体入盆的重要通道(海学等,2013;家豪等,2010;林海涛等,2010;刘恩涛等,2012)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研究构造转换带的识别及其控砂规律,尚缺少构造转换带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定量表征方面的研究;同时,断层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断层组合样式明显存在差异,即形成的洼槽结构明显不同(等,2014;Gibbs,1984;Morley,1999);因此,如何定量表征主干边界断层形成演化规律成为研究断层分段生长与“源-储”耦合关系的关键。
  1.1 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定量表征
  断层生长源于裂缝的变形(Scholz et al.,1993),断层*大位移(Dmax)和长度(L)在双对数坐标下呈线关系(Schlische et al.,1996;Watterson,1986;Scholz and Cowie,1990;Marrett and Allmendinger,1991;Walsh and Watterson,1991),其关系式为Dmax=cLn。n的取值为1~2(Marrett and Allmendinger,1991;Walsh and Watterson,1988;Cowie and Scholz,1992)。大多数断层呈现出这种幂指数或者双对数坐标下的线关系。断层演化表现为多次滑动事件的累积,由地震事件引起的断层断距增长一般不超过10m(Wells and Coppersmith,1994),断距与长度的比值为10-5~10-4,而地质上断层断距与长度的比值为10-2~10-1,表明断层要经历103次滑动*终形成(图1.1)(付晓飞等,2012)。从Dmax与L的关系看,断层生长过程共有四种模式(Kim and Sanderson,2005)(图1.2):一是稳定的Dmax/L模式,伴随长度增加断距也在增大,但Dmax/L值保持不变;二是增加的Dmax/L模式,伴随长度增加断距快速增大;三是稳定的长度模式(Walsh et al.,2002),即断裂生长过程中,在早期阶段长度快速增长,然后长度保持不变,但断距快速增大;四是分段连接模式(Kim and Sanderson,2005;Peacock and Sanderson,1991;Cartwright et al.,1995),即大断裂均由小断裂连接而成(图1.1、图1.2)。
  图1.1 地震断层和天然断层*大位移与长度的关系图版
  图1.2 断层生长模式[据Kim和Sanderson(2005)]
  上图为位移-距离曲线图,下图为*大位移与长度关系图
  1.1.1断层分段生长定量表征
  裂陷盆地断层分段生长具有普遍(Peacock,1991;Trudgill and Cartwright,1994;Cartwright et al.,1995;Yang et al.,2008;海学等,2013),分段生长经历三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图1.3)。分段生长过程得到了野外露头、砂箱物理模拟和地震资料解释的证实(Fossen,2010)。断层分段生长过程伴随着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形成。孤立成核阶段:相当于两条完整的孤立断层形成同向型转换带。“软连接”阶段:由于两条断层开始相互作用,岩桥区应变集中,易于形成大量裂缝和交织的小断裂,伴随着同向叠覆型转换带的形成(海学等,2013)。“硬连接”阶段:随着断距的累积,二者相互作用增强,导致横断层的形成,*终“硬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大断裂,即形成传递断层型转换带。
  图1.3 断层分段生长阶段及定量表征示意图
  表征断层分段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断裂的自身形态特征。孤立断层的断层面断距等值线示意图[图1.3(c)]整体呈椭圆形,中心断距*大,向四周断距逐渐减小,端点处断距变为零(Bart et al.,1987),断距-距离曲线[图1.3(b)]呈现半椭圆形态,由于一般位移与断距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一般使用断距-距离曲线表征断层分段。伴随两条孤立断层叠覆,二者开始相互作用,形成转换斜坡,由于能量消耗在转换斜坡上,断层断距增长缓慢,位移梯度明显增大,转换斜坡范围的断断距相对较小,断距-距离曲线[图1.3(b)]为“两高一低”形态,在断层面断距等值线示意图[图1.3(c)]上出现明显“鞍部”,在断层面埋深等值线示意图[图1.3(d)]上为“隆起区”。从“硬连接”到完整大断裂形成阶段曲线形态具有相似。二是断层连接过程中地层弯曲变形的证据。由于沿着断层走向的位移变化,在断层上盘连接位置位移小,形成背斜构造,称为横向背斜(transverse fold)(Larsen,1988;Schlische,1995;Jackson et al.,2002),行断裂走向测线上表现明显(图1.4)。因此,利用“两图(断距-距离曲线图、断层面断距等值线图)一线(沿断裂走向的地震剖面线)”方法可以有效表征断层的分段生长特征。
  图1.4 断层分段生长连接与横向背斜的关系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东洼槽为例(图1.5),洼槽自下而上发育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上白垩统青元岗组;主要经历了残留盆地阶段(铜钵庙组)、初始裂陷阶段(南一段中、下部)、强烈裂陷阶段(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断-拗转化阶段(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和拗陷阶段(青元岗组)五期构造演化(图1.6);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裂陷期,边界断裂TN1和TN2活动强烈。基于TN1和TN2断裂“两图一线”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其具有典型的分段生长特征(图1.7、图1.8),目前两条断层仍处于“软连接”阶段,形成典型转换斜坡构造。TN1和TN2分别由多个小断层连接而成,TN1由4段构成,分别为TN1-1、TN1-2、TN1-3和TN1-4,地震剖面线显示,在该时期对应分段连接位置发育横向背斜[图1.7(c)、图1.8(c)],沿着洼槽长轴方向,存在地层向横向背斜超覆现象。TN2由5段构成,依次为TN2-1、TN2-2、TN2-3、TN2-4和T2-5。
  图1.5 塔南凹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图1.6 塔南凹陷地层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