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子曰:“学天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yun),不亦君子③乎?”
     今译
     孔子说:“向大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并常常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 述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天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优选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下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接近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接近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一想到他们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以此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让大家都不得安宁!
     生活智慧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接近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感观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优选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快乐,不能靠别人。优选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其中。
     二、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hao)犯上③者,鲜④(xia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今译
     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引述
     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孝”字。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顺”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
     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
     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
     生活智慧
     (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那是常见的现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代仍然如此。
     (二)合理顺从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够顶撞,更不应该反过来教训父母,也不可以盲目顺从。
     (三)对兄长要尊敬,同样以合理为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兄长对弟妹,也要有合理的爱护。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