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自序 2005年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从那时起我开始涉足中国性健康领域,担任性健康教育指南类杂志的责任编辑。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会接触到了国内外性健康领域的专家,通过他们,我了解到当时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性教育是缺失的;而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中学设置了性教育课程,目前已经深入幼儿园。又比如,我国人工流产手术每年在一千万人次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的比例高达20%,多次实施人流手术的不在少数。相反,荷兰是世界上人工流产手术最少的国家,24岁以下的青少年在政府专门设置的青少年友好服务中心,可以免费领取安全套,体检、人流手术也都是免费的,但是荷兰青少年不会因为可以免费做人流手术就不采取安全措施,他们的安全性行为意识是真正自主的,这是荷兰长期以来全国统一性教育的成果。在我国,不仅性教育从未进入过主流教育体系,能给青少年看的性教育读物也少得可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们,无法有智慧地面对性萌动引发的“早恋”,无法有智慧地处理性需求与婚恋的关系,无法有智慧地坚守安全性行为的底线,甚至无法安全地享受合理合法的婚后性愉悦。 带着对我国性健康发展的担忧,我在读博期间创立了适用于我国性亚健康女性人群的心理治疗方法,并应用于性心理医生的临床工作中。一路走来,已经十余年过去,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性健康教育状况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改观,特别是女性的性知识水平、性健康观念、社会性别角色定位、性生活质量,不但没有大幅度提升,反而与网络时代突飞猛进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反差。 在我的来访者中,不乏这样的现象:高学历、强势的女性患性交恐惧症的比例非常高;职场和婚恋冲突导致白领女性的“剩女”焦虑突出;经济独立的女性无法表达自己的性需求, 长期处于性满意度很低的状态,并未摆脱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30+”女性的年龄价值丧失感导致的低自尊;等等。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本书,好好跟大家聊聊中国女性的“性”。作为一名性教育老师和性心理医生,无论在科研工作,还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都有很多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想要分享给大家。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善于讲课,基于我在临床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方面的综合知识背景,我在互联网上已经做了多年的性教育科普工作,网上关注我的朋友一直强烈建议我写本书,便于反复研读。 中国人历来对性问题讳莫如深,虽然《黄帝内经》《素女经》等古代书籍中记载了很多中医性治疗内容,但是从未突破中医养生的性学视角。所谓性养生,都是基于男性如何通过性行为,利用女性来养生,其标准也是如何能强壮阳具,行房时间长而不倒。男性为了能有炫耀的资本,都不会公开自己的性养生之道,因此造成了各种神秘感。在这种语境中, 女性连起码的性平等都没有,更别说有谈论性的资本了。女性一旦谈论性话题,就会被视为淫荡下流。我们常说“食色,性也”,但在封建社会中,我们只是发扬光大了食文化,对性文化始终讳莫如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华大地上的男女平等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女性的觉醒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更多的女性不再甘于充当男性的性工具,在性平等的道路上艰难地获得了一些进步。这无疑动摇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男性感到女人不再“女人”,由此产生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两性冲突。比如女性不再靠男性吃饭;女性不着急结婚,更不着急生孩子;女性的社会地位高过伴侣;女性希望获得性高潮;女性不再执着于处女之身;等等。这让男性产生了靠前的危机感,同时也让很多尚未觉醒的女性感到迷茫,不知道婚恋“正道”是什么。中国女性的“性”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热门话题,比如处女情结、女人味、性感、“圣女”骄傲、“剩女”焦虑、未婚先孕、单身妈妈、冻卵,等等。 想把中国女性的“性”看清楚、想明白,真的很复杂。上文提到的只是比较多见的现代中国女性的“性”现象,远未穷尽。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复杂性。处女情结这个话题,就充分显示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处女膜的概念属于性医学范畴;婚前性行为属于社会学范畴;体会性冲动的兴奋程度属于性生理学范畴;要不要发生婚前性行为属于性心理学和性教育学范畴;坚守处女情结,婚后因为怕疼无法完成性生活,属于性心理治疗学范畴。我们需要基于中国性文化的大背景,运用上述多学科的知识,理解、分析处女情结的形成、演变及现状,最终用适合中国女性的性心理治疗方法来帮助她们完成性生活。 本书从揭开女性的身体奥秘开始,讲述了女性性生理和性心理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了尊重性本能的重要意义;对性与爱的关系、性与亲密关系等敏感话题展开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全新的观念。最终指出,懂性、爱性是性福女人的基石,活出性感真我是女性魅力的核心。 多年前,在一篇访谈录中我就谈到,中国女性目前的性爱观是非常纠结的。中国女性追求性福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