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关于科学: ◎问题1,科学的范式是专享的吗? 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已。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言。 摘自《佛说义足经》 是一则宗教小故事,却能够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人类的科学探索活动。真理一定是科学,但科学不能等同于真理。人类的科学探究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因此爱因斯坦说:“要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1941)”举世有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内涵的这一段话也许说出了其中的真谛——科学的最完美的境界不过是客观真理的一个镜像,根据这个镜像,我们可以感觉、触摸、理解和应用客观真理。在此之前,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尚未达到这一完美境地之前,每一种文明抑或说是每一种科学范式不过是摸象盲人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其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探究的方向,发现的内容等等而已。这就如同身处赤道而感受到炎热的人们与远居极地而备受寒冷的人们,虽则他们的所见、所闻是天壤之别,但前者感受的真理性并不能否定后者感受的真理性,否则就必然是孤芳自赏而夜郎自大,其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因而,在现今的人类文明水平之上,并不存在着一种可以担当终极评判者的文明/科学模式,没有哪种文明可以自视为最科学的文明,并以此对其他的文明做出高低贵贱的评判、区分。实用主义者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总是倾向于用文明之间的生存斗争来评判文明的高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种隐含的逻辑。不过这种逻辑在文明的尺度上是经不起任何的推敲的,这就如同一个人无法斗得过一头饥饿的鬣狗,但这并不能成为这只鬣狗比这个人更优秀的例证。在这样一个阶段,在所有的文明都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如生态危机的时候,文明的自我反思是必要的和必须的。通过文明的反思,发现那些曾经被误读的文明属性,重新认识那些被忽视了的缺陷和那些被掩盖了的优点,才有可能优选上消除不同文明的盲区,才有可能在迈向终极真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问题2,西方科学范式才是专享的科学范式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是基于理性层面上的回答。事实上西方科学范式的深入人心是有目共睹,其在众多场合的裁判身份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这里我们需要一次在承认西方科学范式伟大之处基础上的西方科学范式的“祛魅”历程。 就当前社会而言,具有最广谱的接受性的科学范式是发源于西方17世纪,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科学范式。西方科学范式的深入人心其实是不难理解的。自有文字可考的人类文明肇始至今的数千年的历程中,是以西方科学范式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人类的物质生存问题。不仅如此,西方自然科学以其强大的作用力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抗争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并且经久不衰。这种由阳刚、凸显的能力塑造出来的自然科学魅力几乎无人能挡。即使是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字里行间对自然科学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这样一句本意向自然科学致敬的话语被后世理解为这样一种隐晦的逻辑:(西方)自然科学已然成为科学的尺度,凡是与自然科学范式相统一的才有可能称为科学。西方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指向物的,斗争的科学。所谓指向物是指这样一种科学是建立在对物,尤其是非生命物质的性状、规律的理解基础之上的。物理、化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物科学优选的弊端就在于人的物化,或者称为人的“异化”。即以物的视角来理解世界万象,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现代西方医学体系中的各类身体检查设备,如血液检查设备、胃镜、等等,这类设备的优选好处在于检查过程简洁明了,检查结果一目了然,检查效率高效广谱。不过这类医疗技术的优选问题在于疾病过程的把握。对于健康——疾病这样两个端点之间的中间状态却缺乏明确的渐进性指标。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缺憾就在于西方以物性为基础的科学观中,受制于人的物化视角的,忽视了生命运动特征与非生命物质运动特征之间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医学体系开始重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的研究。不过相较于东方科学范式中中医的相关研究成果,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