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天子庄稼被人割走之后 内部矛盾既消,郑庄公很快又把目标瞄准国外。 但郑庄公毕竟只是一般的诸侯,贸然去插手别国事务名不正言不顺,一次两次还成,再多了就容易激起公愤。也就是在这种考虑下,郑庄公便开始趁王室衰微、周天子没有力量继续统治天下时,打起了“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联合齐、鲁,先后击败宋、卫、陈、蔡四国军队,并打败北戎和灭掉许国,实力暴增。 本来周天子对郑国扩张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毕竟庄公的老爹武公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出过力、流过汗。当时周王室穷(当然,现在也穷),没有什么好奖赏的,默认郑国去打秋风也算是一种补偿。可令周平王没有想到的是,庄公领导的郑国终极目标可不是吃掉几个诸侯以求温饱,而是想独霸王室,甚至想取而代之。 这样一来,庄公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锐。庄公虽然在朝廷中任职,但从来不上班,周天子为了报复,便趁机解除了他所担任的卿事一职。 卿事(又作“卿士”或“卿史”)是卿事寮[liáo]的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权力极大。所以当庄公听说周平王撤掉他的卿事职务时,非常不满意,便立即起程前去洛邑,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我不来上班你扣我工资就好了,凭什么给我开除公职? 周平王一看庄公是带着兴师问罪的架势来的,当然不能把心里话给说出来,于是迫于压力,连忙道歉,说这都是误会,是下面的工作人员没有和你沟通好——那如果我现在说不撤你的职你看成吗? 郑庄公好不容易来一趟洛邑,自然不会被平王几句赔罪的话就给打发,说,那不行,你得给我一个凭证,免得我下次再为这事跑一趟。 周平王环视一下自己的宫殿,没瞅见有啥值钱的东西,最后想来想去,只好说:“金钱宝物什么的都是有价的,给你这些会显得我没有诚意(想要也没有),要不这样,我就把我的太子姬狐给你做人质吧。” 但是平王的这个建议遭到了下面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事有损太子体面。郑庄公此时也觉得要是平白无故把太子带走确实有点过分了,便说:“既然大家都反对,那我也牺牲一下,把我的儿子留在你们这里,如此一来,不但能保住大王的颜面,而且我们以后也会更加相互信任。” 大臣们想不出别的更好办法,只好同意平王与庄公用互换人质的方法来握手言和。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作“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而太子姬狐此时正在郑国当人质呢。国不可一日无君,周王室赶紧派人去郑国迎接新天子回来即位。可能太子姬狐心里对这种一会儿是囚犯,一会儿是天子的大起大落有点招架不住,也不知是高兴还是悲伤,反正哭了一路,回到洛邑后没多久就死了。 姬狐死后,郑庄公和一些大臣拥立周平王的孙子姬林即位,是为周桓王。 周桓王感念庄公的支持,赐了他一块地,继续留任他在朝中做卿事。事情表面上看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庄公根本不把桓王当回事,朝中大小事务,几乎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桓王不甘受制于人,发起反击,便把卿事一分为二,任命虢公为王室的右卿事,郑庄公为左卿事。 这里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顺便普及一下历史常识。在我国古代,“左”和“右”虽然关系像亲哥俩,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地位却不一样。其中表现在官职上,一般是周、秦、汉、元朝以“右”为尊,如元朝专享的汉族丞相史天泽就是中书右丞相,是当时朝中优选的官;而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朝又以“左”为尊,如唐太宗时期作为左仆射[yè]的房玄龄就要比作为右仆射的杜如晦大一些。 那么,如果按照周朝官职以“右”为尊的制度,右卿事也就意味着比左卿事要大,倘若虢公是总理的话,郑庄公就只能算是副总理,而且还是一个不掌权的副总理。所以庄公对这种职位安排强烈不满,心想我的郑国也不见得比你周朝差,与其在这儿给你当老二,还不如回去做我的老大,于是一拍屁股走了。 郑庄公回去后,三天两头制造一些事端,骚扰周朝边境,让人感到非常搞笑的是,庄公甚至派人把周王室的庄稼给割走了。要知道,周王室本来生活就不宽裕,再加上诸侯朝贡的次数越来越少,那些庄稼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庄稼被割走,你让周天子一家老小冬天坐在宫门口喝西北风啊。 很快,周、郑关系由“交质”升级为“交恶”。 再后来,郑庄公干脆连朝觐和朝贡也不去了,看来他是铁了心想让桓王饿得连爬到宫门口喝西北风的力气都没有。 而桓王自然不甘心落个连西北风都没得喝的地步,于是他就依据周朝礼制中“诸侯不来朝见,天子有权予以讨伐”这一条款,在公元前707年联合陈、蔡、卫(都是一些被郑欺负过的国家)等诸侯国的军队对郑进行讨伐。 不过,郑庄公并没有把这群所谓“联合国军”放在心上,他随便叫上一支用着顺手的部队就前去迎战。 战争地点是在郑国的[rú]葛(今河南长葛)。战争的过程都是一些打打杀杀,没啥意思,不说。不过,战争的结局倒很有趣,周桓王的保镖估计找的是临时工,关键时候可以用来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