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老家在长清 第一节 “小旺”生在农民家 我是山东省长清县西三里庄人,叫李兆芳,小名叫“小旺”,到现在还有人叫我“旺姑”。1936年农历七月十五,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一个字不识,我父亲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父母共生了7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死了,前面几个孩子的情况我不知道,我是老五,第六个也是女孩,3岁长麻疹死的。我还有个弟弟,小名叫“三妮”,他5岁的时候我们家失火,被烧以后感染,浑身起大水疱,后来发高烧而夭折。家里孩子的死大都是因为家里穷,有病治不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了这么多孩子,就活了我一个,真的成了宝了。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不缺父母的爱。 我父亲叫李毓卿,他16岁就开始学厨,学出来以后就在天津市一个私人家庭里面当厨师。这个家庭很富裕,有厨师、老妈子等。父亲一直跟着这家人。这家人是南方人,1945年、1946年的时候,战乱很厉害,所以这家人就要迁回南方。南迁时,这家人想带我父亲一起走,我父亲因为家里还有妻子、孩子,去不了,就从天津回老家了。 我父亲兄弟三人。老大扎着个小辫,白头发,那是我大爷,他死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我父亲是老二。还有一个老三,死了。因为家里穷,我父亲结婚比较晚,29岁才结婚。我母亲比我父亲小9岁,是长清县小王庄人。长清县在黄河边,西三里庄和小王庄分别在河这边和河那边,离得挺近的。 第二节 上了几天学 到了1948年下半年,就是济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一段时间,我上了几天学。那时候我已经12岁了,当时我们村里有所学校,不是私塾,但是条件非常差,桌子什么的都没有,学生要自己拿着板凳去上学。这个学校就在我们村的最东头,大概有两间小屋,我们叫“北屋”,里面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土坯房。前面是个庙,这个庙里有个什么神,龇牙咧嘴的。上学的时候,每个人拿一个凳子,然后拿一块小石板,石板边是木头的,再买几管滑石笔。自己搬着凳子,拿着小石板,再拿几根滑石笔就去上课了。当时我们那个老师姓李,叫李鹤岭。我们去了之后,就把自己搬的小凳子往那儿一放,然后找几块砖头垫上坐着,没有纸,也没有书,什么都没有。老师在小黑板上面教我们写字,我记得老师在上面写的第一个字就是大小的“大”。他一讲一说,我们就在底下拿小石板学着写,写完了一擦,再接着写。我印象当中就是这样开始上学的,上了没有半年时间。 第三节 12岁成了整劳力 我上学很多人有意见,特别是我一个叔伯哥哥,找我父亲说:“二叔,你不能让小旺上学,女孩子哪有上学的,上了学,将来有了文化,结了婚还不是人家的人嘛,白花钱。”我这个叔伯哥哥曾找过我父亲好几次,劝说父亲不让我上学。后来我就不上学了,一个原因是兵荒马乱;再一个原因是家里穷,没人干活,我还得干农活。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家里把我当男孩子用,庄稼活我父亲都带着我去干,没有我不会干的。现在虽然不干活了,但是推车子、耕地、耙地,我都会。我们家有几亩地,在我们庄西边有一亩地,是优选的;在北边靠河边有一块三角地,也有一亩多;还有一块地我们叫“担杠子”,这块地离我们家最远,有五六里地。这块地不好。它为什么叫“担杠子”?因为这块地两头洼、中间高,只要一下雨,南山上下来的水就把这块地从中间冲开了;也不肯长庄稼,就是长了庄稼,一来大水就冲一条大沟,把庄稼也给冲了。我和父亲每年都会在那里刨地、弄沦子(小坝),到夏天一下雨,这块地就被水冲开了,没办法,只有等到秋天再把它垒起来。那时种地不管收成如何都要交粮。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