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不要批评别人

;;;;一九三一年五月七日,纽约全市警察和密探一百五十余人,悉数出动,搜捕一个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大盗,绰号“双枪手”,真名洛雷。经过好几礼拜的侦察,*后知道他正在一个情人家里。便把那家屋围起来,四周架好机关枪,甚打算使用催泪弹,洛雷与这许多探警开枪互射,激战一小时后,终于被擒。在被擒之前,他正在写一封信,上面说:“诸位,我的心是温和而善良的,它从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事后,洛雷被判送“狺狺”刑场,用电椅处决。当他临死时,他还自叹命薄,大呼冤枉。他说:“我因为自卫而伤人,竟被处以这种苛刑。”

;;;;这故事告诉我们:万恶如洛雷,他还不肯自认其错,甚死不悟。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当年美国大盗中,鼎鼎大名的爱尔班,在他临死时,他说:“我对于慈善事业尽瘁一世,今只获得万人唾骂和盗魁的罪名!”这个大盗,他不但不肯自认其错,还要辩白他自己是一个为世人所误会的一等良民!

;;;;又有一个当年纽约的有名大盗,名叫斯尔赤,绰号“恶鼠”,他也是个万恶不赦的罪人,但他临死时,硬要一个新闻记者在报纸上证明他是一个良民。

;;;;关于这类事,我曾打听“狺狺”刑场场长洛亦士先生好几次,据他告诉我说:“一般将被处决的犯人,多半不肯承认自己是个坏人,他们对于任何天大坏事,都有各种推托之词。”我们对于这些人的心理,当然深致厌恶,但是试想我们自己是怎样的呢?

;;;;一样的,任何人有了错都不愿意自己承认,美国闻人华耐美说:“我在三十年前已知道谴责旁人是天下*笨的事。”他的理由是:“因为任何人在一百次的错误中有九十九次是不肯自己认错的。”

;;;;所以批评是毫无效益的事,它只能使对方竭力掩饰自己的错处。而且批评是很危险的,它不但有碍对方的颜面,并且足以引起人的反感。在德国军队中有一规定:一切士兵都不准随意指责任何战友,或军队里的事物。如有违反这条规则的人,要受到重罚。因此,有许多士兵的唠叨只能在睡梦中去发泄。我以为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有这么一条规则,它适用于专爱叱骂子女的父母,满嘴唠叨的主妇,苛责雇员的老板等。

;;;;关于批评是毫无效益的这话,我们可以从历**举出许多事实来证明。如老罗斯福和塔夫特的事情:他们两人本来是共和里的好朋友,但因后来老罗斯福斥责塔夫特守旧,双方发生剧烈争执,致使本来势力很大的共和分成两派,结果同归失败,而希望较小的威尔逊却得坐收渔利,在下届美统竞选中继统。据说当时塔夫统对于老罗斯福的责备,曾经含泪申辩说:“我自己觉得并没有做错了什么事呀!”这件事证明老罗斯福的批评,不但没有使塔夫特反省,却只让塔夫特益发走了*端。又如轰动一时的美国油田舞弊案,当时内务部长福尔收受了十万元的贿款,把的油田私自出租,这事经举发后,竟连哈统也被牵累下台,福尔入狱。那时大家都痛斥福尔是美国政界的败类。但是过了几年后,有一次,胡在公开谈话时,偶然说到哈统是被福尔牵累,气愤致死。福尔夫人在旁听了,突然站起来哭着说:“什么?哈定受了福尔的牵累?不!福尔根本没有做错什么事!你是给他满屋子的金子,他也不于替你做亏心的事!他才是被人牵累受刑的可怜人!”

;;;;由此可知一个人宁愿嫁罪于他人,也不愿自己认错。所以当我们要去批评旁人时,必须防备对方反将过错推到自己身上来,转而指责我们的过失。或如塔夫特回答老罗斯福那样来回答我们。

;;;;一八六五年四月十五日的早晨,那天正是礼拜六,林统突然被刺殒命。这是美国的一大损失,美国无论老少贵贱,无不表示哀悼,陆军部长司坦登往谒遗容,悲惜无已,指着林统的尸身说:“这里睡着的,是一位的永无差池的大元首呀!”林肯为什么能够这样得人心呢?作者曾经对林肯下过十年研究工夫,并曾费时三年,写过一本林肯评传,深知林肯处世待人,颇有独到处。林肯幼时脾气并不甚佳,他不但爱道人家的长短,更喜欢用书信或诗文来骂人他常常把这些大作掷在路上,让人拾了去,读他的骂语。其中有一封信,竟令某人怀恨在心,死不忘。他这个坏脾气到他做律师时还没有改正。但有一次,险些儿因此闹出一场人命大案。那时正是一八四二年秋,林肯化名在《春田报》上用书信体投了一篇稿,嘲骂一个骄横喜争的政客爱尔兰人西尔刺。西尔刺读到这封信,立刻恼羞成怒,查出这信的作者,亲往拜访,要求林肯与他决斗。林肯本来无非舞文弄墨,耍耍而已,此却也下不了台,只得一口答应,约定日期和地点。等到到了那天,林肯居然扮成一个武士,匹马,几乎与西尔刺真个斗了起来,幸亏后来被双方朋友劝开,一场恶斗才算没有发生。

;;;;经过这一场危险事件后,林肯不觉恍然大悟,深知过去行为的不当,从此立志改正,不再批评他人。当南北美战争时,部下的将军如麦可莱兰、丕波、彭恩色、胡开、米德等人都因处事不当,出过一些岔子,**人民痛加斥责,说他们未能称职。但林肯始终没有对他们批评一句话,他打定主意:“不批评他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