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日本电视台伸出援手,安排一名被誉为“九州之龙”的拉面大师森山日达一传授他们技艺。这位设有多家分店的拉面大王.以“**高汤”遐迩闻名,他的拉面,爽口不腻;他的面汤,浓郁丰润。他的座右铭是:要拉出客人爱吃的面,首先自己必须成为“爱拉面的拉面狂”;而要熬出“风情万种”的汤,除了熬汤的基本材料如猪骨、鸡肉、菜蔬等等之外,*重要的是把自己全部的“热情”也放下去熬煮。雄一父子,冲劲不足,热诚不够,虽然花费了许多时间于学艺上,可是,煮出来的东西,依然被森山大师评为“敷衍的拉面、隔夜的汤水”。雄一父子痛定思痛,铆足全劲,下足苦功,才有了不同的成果。 这使我想起了一则在杂志上读及的小故事:一位富豪请了一名手艺非凡的厨师掌勺,做出来的罗宋汤口味一*。问他秘诀何在,厨师认真不苟地答道:“牛肉没有什么特别,胡椒也很普通,洋葱也是市而上可以买得到的,但是当我把自己也放进去时,一切就不一样了。” 表面上看来,拉面汤和罗宋汤说的都是煮汤的艺术,实际上,两者所要阐扬的,却是~种美丽的人生哲学。 在新加坡,售卖豆花的摊子无处不有,尽管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而制作原料又全无差异,奇怪的是:每一摊豆花的水平都迥然不同,而且,差别极大。 上好的豆花,犹如春天之湖水,活的、鲜的,它轻若无物,滑至**,轻尝一口,便油然生出“众里寻他干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心魂俱醉的感觉!一质劣的豆花,宛如冬天之死水,沉滞的、笨拙的、原始的,它糜软而又粗涩,口感极差,吃了以后,舌头和感觉齐齐受伤。 一回,与一位经验丰富而胸有点墨的豆花制作师傅攀谈,他侃侃地说: “表面上看起来,豆花制作程序简单而刻板,人人可做,人人会做。细究起来,学问可大哕!黄豆一年收成两次,那些刚收割下来的黄豆,新鲜饱满,榨取出来的汁液,嫩滑清香,极为可口。然而,黄豆储存了一段日子之后,表面上看起来虽然还是黄灿灿、圆滚滚、滑溜溜的,可是,黄豆内部却悄悄起了变化——变干、变瘪、变质、变味,用这种黄豆去做豆花,品质当然不会好啦!此外,由于气候土质的差异,来自不同**的黄豆,特质也不一样;有些较易发酵,浸水之后,还没有到预定的时间,便冒出了泡泡,这时,必须赶紧把水滤掉,加速制作,否则,豆花便会有酸味啦!另有些黄豆,却得浸上较长的时间,才能软得透彻。” 他接着说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有一年,加拿大的气候起了反常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黄豆的生长。以那批劣质黄豆做成的豆花,惊人地粗糙。他把犹如砂纸般的豆花一桶又一桶地倒掉,心情十分沮丧。后来,换了一批黄豆,做出的豆花,便又恢复了如丝似绸的上佳水准了。 啊,小小的黄豆,竟然蕴藏着大大的学问——对待它,既不能“一视同仁”,也不可以“一成不变”,必须随机应变、必须因势利导。有些人,浸了黄豆便让它自生自灭,既不严密监督,也不灵活变通,一板一眼地“照章行事”,当然永远就只能做出蹩脚的豆花了。做一行而不知一行,又岂能崭露头角! 攀谈至此,豆花师傅忽然露出了一个深谙世情的微笑,继续说道: “其实,豆花能不能做得好,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心情。如果开开心心的,做出来的豆花必定亮亮滑滑的;反之,如果心情阴悒,豆花也就会粗糙不堪,甚至,内部还会出现坑坑圭洼的小窟窿呐!” 朋友以拳拳之忱请我到老远一家餐馆用餐,刻意推荐招牌菜“点石成金”。他说:“许多本来不爱吃茄子的人都爱上这道菜,因为它虽是茄子,却全无茄子味。” 茄子,切成食指般大小,为深褐色的特制酱料腌得面目全非,炸得很透、很香、很脆;大酸、大甜、大辣。它“百味杂陈”,独独没有的,是茄子味。 菜馆东主洋洋得意地说:“厨师反复试验多次才成功的呐!” 这时,我仿佛听到了盘中茄子委屈地呜咽。 茄子好吃,只因它有着无可取代的茄子味,然而,现在,厨师冷漠地扭曲它的外形、无情地剥夺它的本性、轻浮地污染它的颜色,恣意将它改造成三不像的东西,居然还大言不惭地美其名日“点石成金”! 茄子如果会说话,恐怕也会大声抗议吧! 啊,如果它生下来是一条茄子,那么,就让它做一条快乐的茄子吧!不要将一己的欲望硬硬加诸于它,*不要以自我的意愿强强去改变它。 一条失去自我的茄子,也同时是一条没有尊严的茄子。 它将抑郁终生。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