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雪域筑丰碑:五十年的拉萨奇迹

11年6月15日,北京长安街西侧的民族文化宫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既隆重生动又意义深远的展览——解放60年成展。

这次展览,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展厅中拉萨普通人家客厅原景展区。通过原景展示,人们看到,拉萨民居的客厅空间充裕、窗明几净,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展区旁边的小型显示屏上,正在播放房间主人——居住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15年10月13日,批复同意堆龙德庆县撤县设区。设区后堆龙德庆行政区域保持不变,区人民驻地维持不变)羊达乡的农民阿努一家的日常生活影像。阿努一家过着朴实幸福的生活,餐时餐桌上有可口的新鲜蔬菜,休闲时则有电脑、电视等家电带来现代化的娱乐方式,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一幅幅常不过的生活画面,对于解放前的拉萨人民而言,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自治区驻京办事处的次仁德吉在参观完这个展厅后感慨道,阿努家的客厅仅仅是拉萨民居的一个缩影,如今空间更大、装修更豪华的人家在拉萨比比皆是,拉萨百姓的居住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在拉萨生活、工作了6年的自治区农发办原副主任马卫红女士自从得变化。

知此次展览要在北京举行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当她看到一张张无比熟悉的照片时,仿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时光。马卫红激动地拿起手机,给仍坚守在拉萨重要工作岗位的同事发短信,询问拉萨目前的情况。

这位曾经的援藏干部,即使已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任职,也仍然记挂着那里的人民和社会发况。6年的援藏经历,是她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之一。

马卫红只是众多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几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为了拉萨乃整个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片圣洁的大地上,他们和同胞一样,既是这里的建设者,也是发程的见证者。

1951年5月23日,当《中央人民和地方关于解放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后,昔日那个黑暗残酷、腐朽落后的旧连同它带给人民的苦难终于画上了句号。拉萨作为,自1960年建市以来,已经经历了55年的岁月沉淀。在这50余年中,拉萨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在的扶持关怀下,在全体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拨开旧日迷雾,在属于它的万丈霞光映照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拉萨式奇迹”。

拉萨,这株盛开在海拔3658米的金色雪莲,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城市之一。从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开始,拉萨承担着城市的重要职能,一直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年的厚重历史,给拉萨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和的民族传统。

50余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仅仅是然一瞬,但对于拉萨而言,正是其创造奇迹的关重要的光辉岁月。

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带着大量农具、种子、织物及相关的技术,从长萨,路程耗时3年;半个世纪前,人们往拉萨运送物资,还只能依靠缓慢的驼队走在既危险又难行的山路上,每1千米都有骆驼倒下;如今,身处21世纪的人们,从北京坐飞机到拉萨,仅仅需要4个小时。

将视线聚焦于解放之后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讲程当中的璀璨细节。1950年藏一面行军一面修路,历5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公路,穿越十数座大山、多条大断裂带以及金沙江、怒江等众多江河,终于筑成了川藏公路(北线)。这一艰苦卓绝又困难重重的伟业,震惊了全世界,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在拉萨这片热土上变成了现实。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高、穿越冻土路程长的青藏铁路正式运营通车,这条克服了困难的高原“天路”,再次令全世界惊叹。

在如今的拉萨,现代化交通设施样样不缺,过去那个“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摘自1930年《始末纪要》)的旧拉萨,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一条条道路将拉萨与外面的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了拉萨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