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朱棣即位后,加强了对东西两边(辽东与甘肃)的经略,在永乐初年,先后派出太监刘顺(刘通之弟)和彦(狗儿,黄俨义子)出镇辽东,并差出大批宦官,到关外活动,在北方大镇的经营与开发上,宦官渐居于地位,其中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都知监太监亦失哈率领船队和大批军士,直抵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在东北的极边建立奴儿干都司。

;;;;与明朝辽东接壤的朝鲜,顿时感到靠前的压力。

;;;;对于大明的属国朝鲜来说,她主要的敌人,是北边的女真人与南边的倭寇,称之为“北虏南倭”。但如何处理与大明的关系,也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虽然自朝鲜立国,即确定了尊大明为宗主的国策,但由于两国壤土相接,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领土纠纷,所以朝鲜既对大明表示尊重,在对明关系上主张“诚事大”,但同时也保持着的防范心理。

;;;;当昔日镇守的燕即位后,立刻升为北京,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渗透和控制明显加强。对此将如何应对?朝鲜感到颇为棘手。

;;;;这时太监黄俨奉诰命来了,一些大臣向太宗大李芳言:“黄俨,是皇帝宠幸的宦官,如果请他代为奏请,使我国世子能娶到大明公主,则将为我国之幸。”

;;;;在元代,高丽室与元帝联姻,元朝皇帝有一半的高丽血统,这使两国保持了很好紧密的联系。典故是现成的,李芳远一数,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项。于是在接见黄俨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黄俨立刻道:“何幸、何幸!”表示将奏明皇帝,成此好事。

;;;;可黄俨奉使再来时,一个字也没提及此事。李芳远不便打听,想来不会是黄俨健忘,是永乐皇帝不同意,将此议否决了,黄俨只好闷了嘴儿,回避这个话题。

;;;;李芳远想此事是自己主动提起来,却不想热脸贴个冷屁股,忒无面子,很后悔当时举动仓促,便也不再理会此事,为世子择定了制金汉老家的女儿。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黄俨又来了。李芳远想,当初是他亲口向黄俨提的婚,虽然没有得到回应,但如今世子已经定婚,却不可不知会他。可是话怎么说,必要动些脑筋。后李芳远派右军同制李玄给黄俨带话:“皇帝待臣(李芳远)甚厚,臣欲亲自上京朝谢,但不敢委弃国事而不顾。世子年已稍长,且已娶亲,欲令世子代臣朝见。”在奏请派世子上京陛见时,捎带着把世子订婚的事说了出来。等于向黄俨通报,先前联姻帝室的请求不再作数了。黄俨也没别的表示,只是道:“甚善”——好得很!

;;;;此事被检校汉城府尹,即京汉城的地方长官(相当于京城的市长)孔俯知道了,他秘密地对李玄道:“世子今将入中国朝见,若先行吉礼(指婚礼),似为未便。我听说帝女公主未嫁者有二三人,倘若能够连姻帝室,虽北有建州之逼,西有狗儿之戍,何足畏哉!”他仍建议推动两国联姻,使朝鲜从中获得实际好处。

;;;;李玄认为孔俯之议有理,遂一同去找妃的父亲,也是世子的外祖父骊兴府院君闵霁,希望取得他的支持。闵霁态度模棱两可,推说:“这不是我该知道的事情。”

;;;;孔俯只好去找参赞议事赵璞、刑曹参议安鲁生商议,这两位都表示赞同。李玄道:“我们去找黄天使,这么对他说:‘曩因多事,误传殿下之言,世子实尚未定婚。’”这明显是欺骗天使。虽然众人觉得,世子如果能娶一位明朝公主,对朝鲜有利,但一则世子实已定亲,再也放弃了结婚帝室的想法,还是应该先做的工作。于是他们再去找老国丈闵霁,希望能走后妃路线,说。可是闵霁不同意,身边臣无咎、无疾也道:“此事未敢启达。”认为此事太过敏感,不敢过问。

;;;;可孔俯等人反复相劝,言之不已,闵霽没办法,只好把球传出去,他让赵璞去听听老臣左政丞河崙怎么说。没想到河崙对此大加赞赏,对闵霁道:“若得大国之援,同姓异姓,谁敢作乱?乱臣贼子,何由作乎!前朝大元公主釐降我国,之间,内外无虞。世子能娶一位公主,那是再好不过了。”

;;;;河崙让赵璞与参知议事郑矩,去找领议政石璘和右政丞赵英茂商议。可是宰相石璘打起太极,他道:“我老了,不再参议国家大政,今于此事,何敢独断!”赵英茂则称:“上意已定,何敢复有他议?”这两位虽然都表示不愿参与,可也没认真反对,更没有将此事告。可见在廷大臣对于和明朝联姻,多是乐见其成的。

;;;;正当一些大臣背私下活动,而议论未决时,他们的密谋知道了。

;;;;

;;;;世子如果能娶到一位明朝公主,将极大改善与巩固与大明的关系。这在天朝经历一场严酷的战争,改朝换代之后,尤显重要。

;;;;为什么太宗大李芳远对太监黄俨提及“老”与“病”那么敏感?只因朝鲜对“征燕”战争是出了力的,该国多次应建文帝的要求,采取以物换物的形式,向朝廷一方输送了大量的战马和耕牛等物资。

;;;;朝鲜没想到,战争竟以“改天换日”那样一种方式结局。昔日的燕、今日的永乐皇帝,会不会记仇?黄俨提起被李芳远强行逼迫退位的太祖李成桂、定宗李芳果,是否是永乐帝报复朝鲜的先声?李芳远为此颇为忧惧。

;;;;朝鲜君臣都明白,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不信任,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加以修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联姻,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对朝鲜很好有利。所以李芳远很爽快地接受大臣的建议,当面向黄俨提出,请下降一位公主为本国世子妃。

;;;;然而黄俨嘴上虽然同意了,但从此没了下文。骄傲的李芳远也不愿巴巴地追问,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可是臣子不甘心,所以在宰臣赵璞以及汉城府尹赵俯等人的积极运动下,一些大臣开始背,试图私底下促成此事。

;;;;但这样一件符合朝鲜的大事,却不符合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利益。未来妃的父亲金汉老以为已稳做上了国丈,却突然起了变数,他在探知大臣的密谋后,很好恐慌,连忙做了报告。

;;;;李芳远得讯,勃然大怒。大臣们的行动,无疑是不错的挑战,通过政变上台的李芳远对此不能容忍。“世子已经订婚,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天使黄俨,怎好又改口不承认呢?国体何在!这是儿戏吗?”他立刻下令,将赵璞、孔俯等人抓起来鞫问。与大明联姻的计划此正式搁置。

;;;;“结婚中国,予所愿也。”李芳远表示他并非反对“结婚上国”,只是有着更为深切的担心。

;;;;首先,“尚虑夫妇相得,人情所难”。民间夫妇,情投意合、举案齐眉者尚且不多,何况是作为政治利益交换的政治联姻?当然,世子或公主幸不幸福,属于“人情”的范畴,而人情、人道、人等等,于政治利益相比,不足挂齿,所以李芳远虽然以“人情”开题,但他还需要更充分的理由。

;;;;他道,如果两国缔结婚约,则“必中国使者往来络绎,反扰吾民矣”。自古东道主难当,与朝廷沾了亲的东道主,尤其难当!是亲戚,得走动,但走动频繁了,必然劳民。这是李芳远表示不能与明朝结婚的个理由,“人民的福祉”又被拈来做了挡箭牌。

;;;;与明朝联姻,是否能保障朝鲜的利益呢?李芳远对此也无法认同。他说,元朝末年,元顺帝娶了朝鲜奇氏为后,奇氏满门贵盛,后仍不免“一门杀戮无遗”。有奇氏的悲惨样板在那里,攀高枝,与帝室缔婚,“安足保乎”——真的有保障吗?李芳远连连道:NO NO NO!

;;;;其实,李芳远引元顺帝奇皇后的故事,属于强说。那奇氏因为自家女儿在元朝做皇后,志得意满,骄奢淫逸,又遭到高的猜忌,从而造下灭族大祸。这与朝鲜室与明朝联姻,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李芳远后才点出问题的关键,他道,朝鲜真正的自存、自保之道,不在于通过联姻、更深地依托大明这样的外在条件,而在内部“君臣一体”,惟其如此,“国乃治安”。可是赵璞等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背着主上,私相聚会,图谋大事,却故意瞒着本,我孤家寡人一个,将和谁一起“为治”呢?

;;;;李芳远明确告诉大臣,此事不可再提,为此,所有预事者都遭到了惩罚——虽然只是意思一下的薄惩,括老臣河崙在内的一些人还是丢了官。太宗大借此案剪除了那些对他个人缺乏忠诚的臣子。

;;;;其实李芳远真正担心的,是他篡逆来的权力是否稳固。朝鲜太宗大行事婉曲柔和,与明朝永乐皇帝作风之,虽然所弹者为“异曲”,却有“同工”之妙。

;;;;

;;;;“尚”明朝公主之息十个月后,永乐六年四月,太监黄俨又来了,这已是他第五次出使朝鲜。朝鲜他走得勤,基本上是一年一次。

;;;;与黄俨同来的,还有宦官田嘉禾、海寿和韩帖木儿。海寿是燕府旧阉,此时任御马监监丞。此人出身潜邸,与皇太子朱高炽的关系较为密切,在皇上北巡期间,他经常奉旨,来往于北京行在与南京监国之间,充任朱棣父子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