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
  抽象化形态是现代主义抽象化的当代发展。当代的抽象化形态在现代主义剥离意义的无装饰理论的普遍之上,将结构的力学属排除,从而表现出图纸表现的、言语化的抽象极限。而这种将力学属排除的结构方法一方面来自于信息化的当代,形态视屏化呈现的无重力状态的放大,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原有结构形态体系的限制,需要通过质疑结构固有的形态化方式才能找到释放结构形态自由的途径。当代抽象形态中的位置方法和预变形方法是基于原有结构体系思考之外的发现。
  抽象化形态往往会表现出某种“超结构”的形态,也是超过了现有结构形态限制的,被认为是无法作为结构成立的形态。而位置方法通过将原有对结构构件单独做形态判断来给予结构描述的方法,转变为通过~组结构构件相互之间互动的位置构成来实现超结构的形态。“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是石上纯也(lshigamiJunya)对密斯(LudwigMiesVanderRohe)“均质空间”的当代再定义,通过布置模糊化均质网格和貌似混沌的结构细柱来产生一种介于有和无之间的半透明的建筑效果。这是一个极抽象的建筑,基本由反射玻璃和纯白的超细扁柱构成,掩映在花和人群之中的建筑若隐若现。空间形态抽象到,势必也使结构必须面对抽象化的挑战。在这里采用的结构策略是让所有柱子行轴力传递,即让柱子避免受弯而减小横截面。由此面临的问题是,当建筑受到荷载时,如何使柱子避免产生弯矩。结构的解决方案是,在建筑物内设置两组柱子:一组是由下而上建造的受压柱,承受建筑屋面的竖向荷载;一组是从屋面由上而下建造的受拉柱,通过预张力和地面连结。由此荷载作用于建筑物时由受拉柱将力转换成竖向拉力。清晰的结构方法在建筑师对受压柱和受拉柱同质化的表面处理后呈现出形态上的暧昧。
  预变形方法则是通过对结构形成与结构使用的形态变行反转片式的呈现。一般来说,结构构件在成形到使用后的形变会被作为结构计算的一种预留考虑。这种变形是在形态成立之后发生,设计与使用被作为两个不同阶段分置。预变形方法将这种使用后的形变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吸收,通过对形变的预设来实现使用后的形态理想化。这种将使用与形态一体化的方法一方面展现了抽象化实现的新可能,另一方面则是将建筑结构形态直接关联到了身体的和使用的层面。身体次通过物质呈现出对形态的介入。小西泰孝的作品“桌子”是由一块厚度仅6mm的不锈钢板架设在跨度lOm的桌脚上。通过门式钢架的均布荷载弯矩图可知在距桌脚尽端两侧存在零弯矩点,将此处作为桌脚和桌面板焊接处,以使焊缝小化,达到桌整的效果。桌面的薄钢板在预先测算了受重下弯的形变后,将形变反转钢板预先上弯变形大小。由此在使用时,桌面在确定荷载作用下呈现出难以置信的抽象。建筑师为了将这种抽象凸显出来而在桌面上部贴以树皮,一种矛盾的暖昧油然而生。“07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是石上纯也在建筑物上使用这种预变形方法的建筑物尝试。通过这种的抽象表现,石上纯也展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气质:暖昧、透明坦,甚是若有若无的,同时也表现出当代高科技的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