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想象一下,每天一觉醒来,不用去琢磨今天该干点儿什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假设你去上班,你的老板一反常态地没有开例会,既不讨论工作基准,也不说明工作节点,而是告诉你,就做你 感兴趣的事,你该如何自处?待稍后,你上网浏览新闻,里边既没有提到关于学习成绩的 标准测试,也没有提及未达成的经济目标。说来也奇怪,当老师的,还是该上课的上课;市场上,该进行的交易也没有受到影响。你或许在某个婚恋网站上发了一份自我介绍,但对于那些描述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对象的问题,通通留白。今天你好像并没有特意找事情做,但寻找的过程并未停止。或许近期你不会碰上这么漫无目标的 ,但万一碰上了,这样的日子该怎么过?你或许会感到茫然困惑,或不知所措,或迷失方向。但有没有可能,你反而会觉得日子更好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难得去谈论“目标”在自身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尽管我们自出生起就受其影响。从蹒跚学步,到 天进幼儿园,再到成年,我们跨入了一场“评估”的无限循环之中,且所有“评估”皆有目的——用以衡量特定目标(由社会或我们自己设定)的进展,比如精通一门学科并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实际上,“目标”从一开始就躲在幕后,从源头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蓄力量, 主宰我们的一切。

想要证据的话,你只需要顺道去趟家门口的书店看一眼,杂志架上琳琅满目的标题便会提醒你:或许你该跳个槽、减减肥、开个公司、找对象约个会、升个职、换身行头、赚个小几百万、买个房或卖个房,或打通某个电子游戏。事实上,几乎所有值得去做的事情,都以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这本书也并不是说完成上述目标都是浪费时间,其中大部分目标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论你对其中的某个目标有何想法,我们都很少质疑的是,用目标来框定我们所有的价值追求,是否合理?你敢不敢想象一下没有太多目标,甚 是压根没有目标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没有好处?不论你的答案是什么,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对“目标”是多么推崇备 !

另外我想说,这不仅仅涉及个人追求。虽然孩子们在学习一科目的过程中,学校确实要依据进展情况打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其目标是培养能考出高分的学生,但学校自身也因此被分为三六九等。到了 层面,各个 同样设定了各种不同的目标,比如低犯罪率、低失业率或低碳排放等,为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并跟踪这些目标和其他类似目标的进展。在上述社会追求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设想,不常为人道,却少有人质疑,即任何值得追求的社会成就, 好先将其设定为目标,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这让人不禁发问: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需要设定目标就能完成的事情?

纵观大部分行业,答案似乎是“没有”。以工程师为例,他们经常会设置一系列严谨的产品标准,作为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不厌其烦地将自己设计出的原型机与上述标准逐一比对。发明家也是如此,他们脑子里有一个构思,然后将其设定为一个“目标”, 后再想办法实现。同理,为确保项目获得充足的资金,科学家 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这些目标的可实现性就成了评判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标准。如上诸般例子,不胜枚举。又比如投资人通常会预先设定盈利目标,亦如企业会制定利润目标,甚 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会把“如何实现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定为目标。

“目标”一词在我们思维中的分量,甚 影响到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比如谈到自然界的动物,但凡涉及进化论,我们便会从两大角度看待动物的演化——“生存”和“繁衍”,即生物进化的预设目标。即便是在电脑中运行的各类算法和程序,其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比如找出 的搜索结果,或者更好的棋局解法。事实上,此类算法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相当普及,“目标函数”一词也因此在相关行业内人尽皆知。


或许前述诸多对“目标”的狂热追求有一定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相信目标的意义,才能允许它主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恰恰相反,即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通过“目标”来界定所有的努力,甚 忘了我们可以去质疑目标的价值。无论如何,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常规做法,毕竟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我们所有的追求,都可以被精确地设定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目标,然后再近乎机械性地逐步推进。在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和迷惘时,这种想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慰藉。因为若是从一开始,便有一座座整齐划一的里程碑来持续引导世界的走向,宛如发条钟表走时一般固定且可靠的话,人们 对能感到 大的安全感。


尽管没有明说,但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即“设定目标”这一行为本身,就创造了可能性。实际上,只要你用心去做,便有可能事成,且一旦你找到了这种可能性,只需尽心尽力和持之以恒,成功便指日可待。这种“世上无难事”的哲学观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对“目标”一词根深蒂固的好感,所以我们都被教过这么一个道理:只要目标明确,努力和付出 有回报。

即便如此,或许你依然会时不时地对这种想法感到不安。“有目标才有动力”,这句话听上去顺耳,但做起来糟心——海量的目标测算、评估和计量,将会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似要把我们变成“目标”的奴隶,为了不可能实现的“ 对 ”奔波劳累。或许在某些时候,“目标”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意义或方向,但它同样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成为禁锢我们探索欲望的牢笼。毕竟,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被看作实现一个或另一个目标的踏脚石,那么充满乐趣去探索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因此,设定目标便会有代价。鉴于少有人就此种代价进行过详细论述,或许我们应该更认真地审视一番,即我们为了这种“目标乐观主义”到底牺牲了什么?

在此之前,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非悲观主义者。本书看上去像是一本“怀疑论”作品,但实际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坚信人类的成就没有上限。我们只希望在本书中,强调一条异于常规的、不以目标为导向的成功之路。我们的文化为了所谓的“目标”已经牺牲了太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悉数夺回。因为它偷走了我们去创造性探索的自由,阻碍我们去发掘一些意外的收获。目标论导致我们只关注 点的收获和风景,而忽视了每一条探索道路本身的特殊性和 特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