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名师张雪峰手把手教你填报高考志愿 全新修订版》
     新高考到底改了什么 从2014年开始,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进入新高考改革,截止到2021年,全国共有14个省市实行新高考政策。 总结一下,新高考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革。 第一,高中课程改革。第二,高考分数改革。第三,志愿填报规则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选科改革? 前两天我在苏州踢球,球队的老大哥带着正在上高中的侄子一起来,球队的队友就问这个孩子:“你高中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啊?” 这一听就是对高考改革不了解才问出来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新高考改革,高中已经不分文理科了,而苏州市所在的江苏省从2021届高考开始,也将步入新高考的阶段。 国务院于2014年9月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其中第二章“主要任务和措施”中,第五条“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第一点规定,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来源:《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第三点明确指出:“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什么意思呢? 就是原来孩子上高中以后,大多数省份,在高一的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将进行文理分科,所有的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各科学习情况、对未来专业的兴趣爱好分为文科和理科。如果学生选择文科的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即拿高中毕业证的考试)仍然考查9门课,但是高考的时候只考查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6门课;而如果学生选择理科的话,高考将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各地的高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将针对文理分科进行教学调整,文科生除语数外三科以外将重点学习高考考查的3门课,理科生也是一样。(个别省份会有自己的分科特点,比如江苏省实行的“3+2”考试模式。) 但是这样一刀切的文理分科的方式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一般从高二开始,几乎不接触与自己高考无关的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造成人才学科知识不均衡。 具体体现就是中国有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缺陷,文科生对于自然学科的知识了解得不够,而理工科学生的人文学科的知识相对缺乏。文科生不会算,理科生不会写。 而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文科生优选对于一些理工类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优选也要了解一些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打造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今社会,要想走得更高、更远,只具备单一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举两个例子。 比如,工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之一就是去设计汽车的外观,我们看到路上行驶的各种品牌的汽车,其外观设计很多就是由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完成的。设计界经常会流行所谓的复古设计,复古设计往往有着向经典致敬、向经典学习的意思,然后这就需要设计者有着大量的知识,一个对设计史不了解的人,怎么去复古啊? 再如新闻传播专业。以往新闻传播专业只招收文科考生,然而一个新闻记者对某一科技领域有了解和对这个领域没有了解,他的报道很有可能会接近不一样。 第二,学生偏科问题。 在以往的考生当中,并不是所有人对于文科三门课或者理科三门课都感兴趣或者学得都很好。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我高中选的是理科,虽然我化学学得特别好,但是生物学得特别差,我对生物真的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我将来也不想学跟生物有关的专业,当年我上的那个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力量也不是很强,但由于我是理科生,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忍受着这个学科,结果高考的时候,生物的分数拿得特别少。我喜欢历史,我很想学历史,我很想用历史替代生物成为我的高考科目,然而当时政策不允许啊。 而新高考的选科改革就几乎接近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考生选择余地更大,学着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科目,也有助于学习动力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这种改革也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的。在国外的很多高中和大学,学校都会硬性规定文科生必须要学习一定数量的理工类专业课,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单一学科人才。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当我们的
《决胜高中三年关键期》
     现在的高中生跟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不同了 时代发展得太快了。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部电视剧叫《十六岁的花季》,描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中生。 我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可以说是21世纪初、“信息大爆炸”前夕的高中生。 而现在的高中生,远比我们当时幸福,又远比我们当时不幸。 说他们幸福,一是因为,跟我们那时候比,如今物质极大丰富,孩子们基本上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手机、互联网,从小就接触到了海量信息,打开了认识外界的“高速通道”。同时,只要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差,孩子们在上大学之前,往往就已经去过很多地方,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了自己的印象。他们现在的见识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所不能比的。 我们那时候,了解社会和外面世界的渠道非常有限。我上高中的时候,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县城所处的地级市——齐齐哈尔。每次去齐齐哈尔,我的心情都很激动——要去市里了,要去大城市了。我第一次出省就是去大学报到,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北京是那个样子的,郑州是这个样子的。我还记得,我爸送我去上大学,在北京转车,我们便打算坐公交车去清华大学门口转一转,结果硬生生地在大街上迷了路。 说他们幸福,二是因为高考升学率的大幅提升。现在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机会,已经比我们那时候有了大幅提高。 我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当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才382万,其中包括了本科阶段和专科阶段的全部学生人数。而2018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达到近800万,录取人数较2003年已经翻倍了,跟大多数现在高中生的父母参加高考的时候相比已经翻了几番。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一个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全村敲锣打鼓地送他去上大学,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现在读完了高中没有考上大学,才会是件奇怪的事情。再怎么着,大专还是能上的。 但是,现在的高中生面对的压力依然不小。 虽然大学录取率提高了,但是优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而资源的稀缺则导致竞争的加剧。当年我上高中时基本没有假期,而现在国家提倡给学生减负,规定学校不准占用节假日补课。虽然学生不在学校上课、补课了,但在课外时间却也不能松懈。如果他们不在放假的时候更加努力,就有可能被别人超过,在高考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 在这样高信息量、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高中生的认知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他们现在对明星、恋爱、社会、家庭、身边人的态度,跟以前的我们是接近不一样的。正因如此,家长对高中阶段的孩子的了解和理解至关重要!很多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些“叛逆行为”。面对孩子,很多家长只会粗暴地想:“当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凭什么你就不行?!”可是,只有真正地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支持、帮助他。 所以,家长的当务之急是,了解现在的高中生到底有哪些特点。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