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01

春节有什么来历?

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每当春节,节日的热烈气氛会洋溢在各家各户,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还会开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意思。关于“年”,传说它原是太古时候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寒冬将尽、新年快到之时,它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投入竹子,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年”果然被吓走了。于是大家便高兴地相互祝贺,以丰盛的食物聚餐。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便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日。

除夕,民间又叫“年三十”,指一年里的后,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除)别”,所以除夕又叫“岁除”。过去过春节,有和驱穷的活动,人们在门户上贴鸡图、悬苇、挂桃符、贴门神图、贴挂签等,后来,这些活动逐渐发展为贴年画和挂春联等辞旧迎新、增添节日气氛的喜庆活动。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个立春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

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此时都会不远千里回到父母身边。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们要围坐在一饺子饺子需要先和面,“和”字是“合”,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和“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人们常用饺子来象征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