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大的行星。地球以近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亿千米,365日6小时9分10秒公转一周,也是地球上的一年。同时地球还在自转,赤道上的自转速度约1674千米/小时。地球是一个略扁的旋转的椭圆形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球是迄今太阳系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

地壳

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地壳占整个地球体积的0.5%,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和地壳以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为界,地幔与地核间则为古登堡不连续面。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3%质量的67.8%,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大、质量大的一层。地幔可分成地幔上部、过渡带及地幔下部。上部地幔约为地壳以下深度400千米处含部分岩石圈及软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约100千米;过渡带顶部约地表以下360400千米,底部约深650700千米处;下部地幔为地表下7002900千米深处,其下方即为地核。

地核

地球内部从古登堡不连续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半径约有3470千米,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高。地核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质量的31.5%。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有外核、内核之别。外核和内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纵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