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之一阅读《论“文学是人学”》:关于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

40 多年前,钱谷融先表了《论“文学是人学”》长篇论文,但是遭到了有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批判。尽管如此,这篇文章所播下的“人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种子,经过长时间的考验,终于还是成为我们建造现代文艺学的基石。

回顾来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人道主义精神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整个思想文化转换的基本点,是现代“人学”的灵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是世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是一个世纪现象,它和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意识的展血肉相连、共担荣辱,经历了的历程。正如钱谷融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中国的现代文学是从以人道主义为核心观念的文学创作与理论发端的,它既强调对人的普遍关心和爱心,也强调人本身的个意识;它既是一种理论观点,也是一种文学精神。显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道主义本身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从世纪初以个人主义和个解放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到80年代后人权观念的觉醒,始终表现出其现代和世界的美学特征。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人的发现”为起点的。从鲁迅早年提出的“立人”思想到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从陈独秀的“平民文学”到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都围绕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做文章,所以胡适把五四新文动称为中国的“Renaissance”(文艺复兴),也有同样意思。不过,这时期的人道主义主要是以个人主义和个解放为中心的。例如鲁迅所说的“排众数,任个人”,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时代情绪。郁达夫由此认为,五四运动的大,是“个人的发现”,这个“个人”是一种独立的、不依家族的现代人。所以朱自清先结说,五四时期周作人等人提们的人道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于这种人道主义的历史作用和美学内涵,李今在其《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一-书中有过深人探讨,其中一些论述令人信服。书中指出:“在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不仅仅是行的褒义词,而且还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到政治、伦理、道德以及文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唤起了‘人’的自觉,尤其是后者,作为与中国文化异质的一种意识,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一五四文学之‘新’,之永恒存在的值。它也是个人主义这种普泛的社会哲转化为文学形态的一个过渡的“中介’。正是围绕着‘自我’的发现,五四文学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方式、人物形象的范式、情感类型体精神倾向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以说,它是代表五四文学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抽掉了它,五四文学的特质和异彩将不复存在。”①

五四高潮过后,个人主义在中国遭遇的命运是值得人思考的。连鲁迅日后也感到了某种困惑,觉得自己经常处于“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冲突之中。文学处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差异和矛盾之中,作家的选择也难以两全。尤其是政利主义的迅速介人和蔓延,人道主义与文学的结缘,原来是一种“无用”的精神资源,不可能立刻给人们生存处境的改变带来实效,况且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因此很容易构成与传统的群体意识的冲突。这种情形自然也影响了对人道主义的完整把握和理解。实际上,个人主义在文学中受到阻截不是一种单纯的现象,它是学术艺术独立意识渐入绝境的历史兆象。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927年国维的跳湖自尽和1930年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穷途末路,自由与美从此成了隐人密云重围中的月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道主义发生了新的转换,从个人主义和个解放转向了对人的探讨。19年代末,梁实秋提出以“人”为文学标准,而这种人并非个人主义的,而是人类“一向所共有,无分古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