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学鉴

一、我国胎教文化传统的回顾与精华吸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人才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涨。国外一些儿童早期教育书籍趁势被、翻译、出版,一些“新鲜”的育儿理念随之在国内传播开来,其括了“胎教”。其实,它是我国古人提出的一个很古老的概念,相关的文献资料也相当丰富

“胎教”一词早见于《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后腹之七月,而宴室”。意思是说,古代的后妊娠七个月,要住到一个舒适的房间行胎教。从汉代到清末,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大医家都很重视胎教,并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源于我国本土的胎教理论不大被人重视了,有人甚认为是封建。

胎教对象是孕妇腹中的胎儿。胎儿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是神奇的生命体。初两周的受精卵称“孕卵”,此后受精卵细胞迅速分裂,各种器官逐渐形成,发育成“胚胎”,自六周以后开始呈现人的形态,到八周以后称“胎儿”。①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妊娠一月,名始胚”;“妊娠二月,名始膏”;“妊娠三月,名始胎”。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妊娠八周以后,或从三个月开始,胚胎才成为“胎儿”。胎儿成长环境跟出生后的新生儿成长环境不同,胎儿依附于母体,所需营养物质及排出的代谢物,均通过脐带和胎盘的血液循环,与母体血液中的物质互相交换。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跟母亲息息相通,能对母亲的生理、心理等情况做出反应,还能对母亲的行为嗜好、品特质等予以传承。于是古人认为,孕妇在饮食、起居、言语行为等方面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影响,这叫胎教。①胎教对胎儿健康发育成长,乃孩子出生之后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不可不慎重对待。从教育意义上说,胎教是儿童“早期教育”的真正起点。

(一)我国有的胎教文化传统

我国的胎教文化传统,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年。文献中说“大(tai)任育文”是早的胎教范例。大任,殷商末年诸侯国“挚国”挚任氏的二女儿,季历的妻子,周文的生母,是一位的母亲。“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诗经?大雅?文之什》)《史记。周本纪》称大任为“贤夫人”。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说:“大任之,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sou,指小便)于豕牢(猪圈,又指厕所)而生文。文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②

意思是说,大任这位女,品端庄专一诚挚,一切行为都严守道德规范,怀有身孕之后,目不视色彩恶劣的东西,耳不听淫邪的声音,口不出傲慢的言语,对腹中胎儿实施了良好的胎教。某,她到厕所小解时生下了文。文天生聪慧圣明,大任教他一,他能知道百,后来这个孩子成了周朝的者。当时的君子都称赞大任很懂胎教。可以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