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20 世纪以来,《古文观止》的无数版本问世,一代代的读者以它为阅读古文的门径,足以说明它是一本好书。这实在是当年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吴调侯没有想到的。他们那时斗胆把这部书称为“古文观止”,意思是读了这些古文,他不再读其他古文。果然,至今没有产生一部可以超越《古文观止》的新古文选本,尽管自它问世起,三百多年过去了。
这三百多年来,《古文观止》读者众多,二吴编选时有简约的点评, 也还精当,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人们早已不能满足。现在,解读《古 文观止》的人也多,注释、翻译、讲解,大家乐此不疲,包括这本我 受命审订的《古文观止有意思》。
邵鑫说,今天不少人读《古文观止》,只把它当成一本文言文或古文学习的工具书,这真是“买椟还珠”。《古文观止》收录的 二百二十二篇古文,多数称得上古文精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应取其智慧而不是溺其文辞。不过,《古文观止》首先还是古文,学古文的人叩其门而入也是常事。邵鑫强调它是一本 智慧之书,很有道理。古往今来,时代前行,环境变易,但人性依旧, 爱情的琴瑟和鸣,离别的杨柳依依,孤独的形影相吊,生命的春夏秋 冬,古代如此,当下亦然。因此这些古文能够成为今人生活的明镜, 隐约映现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大到治国理家的方略,小到交往沟通的 一笑一颦。生活有智慧也有艺术,你想知道吗?请读《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好读,真正读懂却不容易。我很欣赏邵鑫讲解这部书的愿景:让大家读懂,且懂透。按他的意思,读者得真正理解每篇文章背后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诸多要素,知其表里也知其始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容易,古人写的文章看似寻常,却在寻常中遮蔽了背后的故事。读文章的人、讲文章的人得探索它的来龙去脉,弄清事件的缘由,悟出故事蕴含的道理,从而有清晰的思考、深刻的认知。
当然,历史的还原是困难的,陈寅恪先生告诫力图还原历史的人, 要抱有对历史的同情心,即了解之同情。走进历史,方能贴近历史。邵鑫正是这样做的,他不只讲解字词,翻译语句,更是将文中历史人 物、事件相互关联,这就真正勾勒出历史事件的面貌,厘清道理的原 委。《曹刿论战》中以小胜大、以弱克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原因在哪里? 当时齐国和鲁国的国情如何?曹刿为何越级请见鲁庄公?为什么刻意 强调作战地点“长勺”?邵鑫这样层层推导,引导读者深入,让人读 起来欲罢不能。《烛之武退秦师》,邵鑫以佚之狐慧眼荐烛之武、郑文 公劝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诠释利弊、郑国灭亡无利于秦、郑国不亡 对秦有利等为纲目,让烛之武危言耸听地对秦穆公说,晋国灭掉郑国 之后就会去灭秦国,惊出秦穆公一身冷汗。如此抽丝剥茧,历史事件 背后令人目不暇接的故事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读起来饶有兴味。
古文不单是记叙历史,还有许多说理言情之作。说理也好,言情也罢,会有历史事件在支撑。这让邵鑫在讲解古文时,在其中孜孜以求触发理与情的本事。讲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少不了问秦国为何要逐客卿。三国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刘备为什么要托孤诸葛亮?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真的是“避秦时乱”而来此地的吗?邵鑫很会提要钩玄,在看似无疑处生疑,讲则吸引听众,解则感染读者,让大家顺着他的思路在《古文观止》中徜徉,读书的快乐会油然而生。
年轻的邵鑫倡导读书,因读而思,每遇一文,不拘一格地精心提 炼古人的智慧,在走进历史时既符合古文自身的逻辑,又引人进入读 书的胜境,其中自然有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如讲《王孙圉论楚 宝》,楚宝是国富民安,而非被帝王、贵族当作玩物的玉器,于是他 说应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囿于事物的表象。在《陈情表》里,李密 巧妙地借当朝以孝治天下、他因孝敬祖母不能入朝做官向晋武帝请假, 邵鑫顺势说,向别人提出请求并让他答应,得先帮对方把顾虑消除, 这样一来,事就容易办成,李密就是如此。这是对古人生活经验的归 纳,与现实生活勾连起来,以古鉴今,古可为今所用。只是我们在运 用的过程中,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永远的原则。
邵鑫很会讲解古文,在有故事的地方讲出道理,在说理言情的地方讲出故事,总能扣人心弦。而他语言的平易畅达,让我想起苏东坡《自评文》说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 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我一直铭记这段话,作为自己写作的向往,因此猜想这也许是邵鑫精讲《古文观止》在语言和思想表达上的追求。这让我更乐于为这本书作序。
我喜欢《古文观止有意思》,相信广大读者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