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节选一:

有时爱不过是本能为获取直接的满足行的对象情感贯注。目的达成之后,它烟消云散了。这是人们口中的普遍的、感的爱。然而,力比多的情况不止这么简单了。它需要确保对刚刚烟消云散的的重燃有的预判,毫无疑问,这使它成为了对对象的持续情感贯注的原动力,并且是在冷静的间歇期中“爱”上对方的原动力。
……
众所周知,在青春期涌现出了一种的、极为强烈的带有直接目的的冲动。在某些糟糕的境况下,它们以一种感觉流的形式与那种延续下来的“亲切”的情感划清界限。所以我们眼中出现如此一副景象,它的这两个方面很容易在一些文学流派的笔下被赋予典型意义:一个男人会对一个自己敬重的女人产生炽热的感情,但却不会对她采取任何行为。与此相反,他只会与那些他所轻蔑和鄙夷的女人打情骂俏。不过更常见的情形是,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会处于在某种程度上的并存状态,也是达到一种纯洁高尚的爱与感肮脏的爱的中和状态。他与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着此类特,即无的本能与被的本能互相
融合并影响彼此。同赤裸裸的感相比,对任何人的爱的深度可以通过这种爱中含有多少受的本能来加以判断。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爱的世界中的过誉现象感到诧异。在这种现象中,被爱者能够程度地享有不被挑剔的特权,她的一切特点都优于未被爱者,或者更地说是凌驾于她被爱上之前的特点之上。如果说感的或多或少被压抑或禁止,那么会出现此类错觉:正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闪光点才使她被感地被爱上了。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她在感方面拥有吸引力才会使精神的闪光点出现。
……
这种过誉和这种爱的程度越深,越能地阐释这幅景象。此时,追求直接满足的趋向或许已经沦为次要的东西,譬如一个青年炽热的情感时常会处于这种状态。自我逐渐卑微,对象愈发,直自我的爱贯注到对象上,于是会自然而然地导致自我的沦丧。换句话说是自我被对象吸纳了。在一切的爱的现象中,都带有卑微、自恋受控以及自我贬低的特征。在的情况下,它们只是得以加强,并伴随着感需求的退居幕后而登上神坛。
在那些不和谐的、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中,这种情形易出现。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的满足都能够降低过誉的程度。这种自我对对象的“献身”已经可以等同于对某种信仰的崇高献身了,随着自我“献身”的出现,自我典范本应具备能丧失了效用,它所引发的
批判作用也荡然无存。对象的一切行为和要求都是正确的、不容批判的,为这个对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受良心道德审判的。为了不切实际的爱情,一个人可以变得心狠手辣,不惜触犯法律。以上的整个状态一言以蔽之:对象已然成为了他的自我典范。
……
爱与催眠颇为相似,两者的相同点极为显著。在这两种状态下,主体无论是对催眠师还是对所爱的对象都具有相同的卑微顺从,相同的言听计从,相同的缺乏批判的思想,而其自身的创造力同样处于停滞状态。毫无疑问,催眠师已然处于自我典范之地位。不同的是,在
催眠过程中,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强烈。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用催眠现象来剖析爱的现象比其他方法更加客观可靠。催眠师是的对象,在一种梦境般的体验中自我感觉到了催眠师可能作出的要求和结论。这个事例让我们想起了的自我典范的某能,即检验事物真实能。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说原先检验事物真实的心理能力是自我的真实的保障,那么自我会将一种知觉当作真实之物。这种的现象是由缺少目的不受的冲动所引起的。催眠中与催眠师的关系类似于在爱情中某人的献身,只不过其中
并无的满足罢了。但在实际的爱中,这种满足只是作为将来或许会出现的一种目的而被暂时压抑起来并处于次要位置。
……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由于那些目的受到的冲动,人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得以长久保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现象中理解它,即这些冲动是无法得到满足的,相反,那些目的未受的冲动则会在每次的满足之后因能量的释放而急剧减弱。感的爱得到满足后,必然熄灭。若想长久存在,须得在初时蕴含单纯的感情,即带着那种目的受到的情感,亦或是,它自身必须发生这样一种变化。
……

节选二:

从控制本能、道德良心的角度来看,本我悖离道德,自我竭尽接近道德。而超我,或许会道德,终回归到本我的那种冷酷无情。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愈是对自己的外部攻击倾向加以遏制,他的自我典范变得愈发严肃,也是说,其攻击愈发强烈。
这种情况恰好与一般的看法相反,这种一般的看法将自我典范视为攻击倾向的动力源泉。然而,事实的确如此:一个人越是控制自己的攻击倾向,自我典范对自我的攻击越强,这像是一种转换,将目标转换为自我。然而,连平常的道德感都会带有一丝冷酷、厉声斥责的色彩。的确,这正是冷酷严惩的观念的起源。
……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它的那些脉络更加明显了。我们认识到了自我的强大与弱小。它肩负着关重要的责任。它通过与知觉系统的联系及时地为心理过程理清了顺序,从而使它们接受“现实检验”。它借助处于中间的思维过程,推迟了运动的释放并掌控了通往
能动的通道。毫无疑问,这个后的权力是形式大于实际的。在付诸行动时,自我像立宪制中,议会提出的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才能通过,但他却在利用否决权强制否定议会法案时犹豫不决。从外界获取的经历充实了自我,然而,本我是自我的个外部世界,自我渴望将它支配。自我从本我中攫取力比多,将本我的对象精力贯注转向自我。它利用超我的协助,以一种未知的形式将储存在本我中的过去经验收归己用。
有两条通道可供本入自我。一条是直接的,而另一条则必须以自我典范为向导。对于一些心理活动而言,自我采取哪一条通道具有决定的作用:自我对本能的行动由察觉发展到控制,由服从发展为支配,自我典范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它在某些
部分上是抵抗本我本能的过程的反向形成。精神分析学是一种帮助自我逐步控制本我的方法。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自我像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凄惨奴隶。它时刻在三种威胁下战栗,这三种威胁分别来自外部世界、本我力比多以及严苛的超我。这三种威胁与三种焦虑相对应,因为焦虑是逃离威胁的象征。处于本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自我力图居中调停两者的矛盾,从而使本我屈服于现实;力图通过它的肌肉活动,使现实认可本我的意愿。从实际行动上来看,它像一位正行精神分析的医生:带着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为了能够成为本我的支配者,自我将自己作为力比多对献给本我。它不仅为本我提供了帮助,也以奴颜婢膝的姿态献媚于本我;它竭尽所能,力求与本我维持友谊;它会通过文饰作用来为本我的无意识指令披上前意识的外衣;即使当本我冥顽不化时,它也会为本我寻找托词,称其遵从现实;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被它隐瞒起来,假如可能的话,它甚能将超我与它的矛盾隐瞒起来。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时常在诱惑面前选择妥协,成为溜须拍马的投机主义者,并像一个内心明白却不愿失去万众拥护地位的政客那样掩盖,代之以谎言欺瞒。
自我在对待两种本能的态度上是有失公正的。它藉由自居作用与升华作用,帮助本我的死本能掌控力比多,但它的这种行为有可能会使自己成为死本能的对象,从而自取灭亡。它必须将自身聚满力比多能量才行这种帮助;这样它才能成为爱本能的象征,并在此之后
一心向往着生活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