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 三家分晋 周武打败商纣灭掉商朝以后,建立周朝,他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刚开始这些诸侯国都听周的命令,后来有些诸侯国势力强大了不把周放在眼里,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地盘,而周拿他们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再后来,诸侯国里的臣子也开始你争我夺,周仍然采取姑息纵容的策略,在前公元403年承认魏、赵、韩三家大夫成为诸侯。这个事件标志着春秋的崩坏,历入战国时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任命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 我们知道,当时还是周朝,也是周武打败商纣后建立的朝代。但是这个时候,周朝已经很衰弱,周威烈只是名义上,他的地盘只有洛阳一带,很小的一块,中国其他地方都遍布小小的诸侯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很强大的诸侯国,它的地盘大概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内蒙古一带,面积很大(今天山西的简称“晋”,跟晋国有关)。 晋国的一晋文公重耳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他的一生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他生活在公元前697年(或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28年,比公元前403年早了0多年,所以《资治通鉴》里没有讲到他。 到周威烈的时候,晋国的朝政大权已经不掌握在晋国国君手里,而是落到了三家大(dà)夫,也是大臣魏斯、赵籍、韩虔手里。 周威烈觉得晋国事实上已经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承认魏、赵、韩为诸侯。也是说,把他们三家的地位提高了一级,跟其他的诸侯国秦、楚、齐、燕平起平坐,而晋国诸侯自此基本不存在了。这件事情叫作“三家分晋”,它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 司马光眼中的“三家分晋”事件 司马光把这件事情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重要的转折点。孔子的《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81年,而《资治通鉴》开始于公元前403年,这中间是有将近80年的空档。司马光特意选择从公元前403年开始讲述,因为 “三家分晋”。 虽然“三家分晋”的故事司马光只写了一句话,但是他紧接着写了一段长长的评论,可见他对这个事件的重视。 司马光写了些什么呢? 他对周威烈承认魏、赵、韩为诸侯很不满意,他认应该,诸侯应该是诸侯,大夫应该是大夫; 从上而下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不应该升级为诸侯。 即使事实上晋国已经被魏、赵、韩瓜分了,周威烈也不应该承认他们为诸侯。 “诸侯”和“大夫”的名分很重要,不可以随便任命。 正因为周威烈随随便便把“诸侯”的名分给了原来的“大夫”,天下人才不尊重他,周朝也越来越衰弱,导致终于很后灭亡了。 关于三家分晋的其他观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家分晋”是一个历史事实,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评论是他个人的看法。虽然他是一位的历史学家,但他的评论只代表个人,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人认为、诸侯、大夫都是人当的,没有谁天生、诸侯或者大夫,的位子是从商纣过来的、的位子是从夏桀过来的…… 这些位子从来都不是万古不变的。后来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陈胜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侯将相,宁有种乎?”民间也流传这样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想一想: 司马光为什么认为“三家分晋”这件事情很重要?你觉得大夫可以升级为诸侯吗?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大问题 国家、诸侯、大夫都要选择继承人来掌管家族大业,到底按什么标准选择呢?是选择很勇武的,还是选择很聪明的,还是选择很仁德的?晋国大夫智宣子给出了他的答案,但是在他选的继承人智瑶手里,智家灭亡了。另一位晋国大夫赵简子采取的办法是花三年时间考验他的两个儿子,根据他们的表现来确定谁适合当继承人。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也是说判断一个人需要经过长时间。同样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告诉我们,时间长了才能了解一个人。赵简子选择的继承人无恤把赵家的基业做大,奠定了赵国的基础。 在魏、赵、韩三家逐步强大之初,晋国还有一家更强的大夫——智家,当家人叫作智宣子。 智宣子打算选择其中一个儿子——智瑶作为智家的继承人,但是族人智果反对,认为智宵更合适。为什么呢?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