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轻舟上任 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某天,在苏州胥口前往洞庭西山的太湖湖面上,一叶轻舟乘风破浪,直往西山岛而去。船上,载着一位前往西山角头巡检司任职的官员——暴式昭。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县人,“世居滑县西南八十里南暴庄”(俞平伯《清吴县角头司巡检暴君墓碑铭》)。其祖父是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与苏州的**人物俞樾是同科进士,故两家为世交。光绪四年(1978),暴式昭人赀为吏,首任平望巡检司巡检。 三年前,因为老母亲去世的原因,暴式昭辞去了平望巡检司巡检的职务,回家守孝。现在,孝期已满,暴式昭重新出山,被任命为吴县西山角头巡检司巡检。 话说巡检司巡检这个官职,是吃“皇粮”的官员中倒数**的位子,称为“末秩”。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记载:“巡检司巡检,从九品……” “从九品”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官职以“品”来分,所有官员共九品,一品*高,九品*小,而每一个“品”中还有一个“从”,比如:一品下面还有一个“从一品”,有点像当今的“副职”。众所周知,知县官是七品。就这个“七品知县”,民间称之为“芝麻官”。九品呢?那是比“芝麻官”还要小二“品”。而巡检司巡检,在九品前面还加个“从”,也就是说,他比九品官还要小。 也许,我们对七品以下有哪些官还不甚了解。这里介绍一些七品以下的官:县丞、州学正、训导、县教谕,是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还有一些没有“品”的,称为“未人流”,如典吏、驿丞。在清朝雍正六年(1728),“定满人不得为驿丞。典吏同”。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满族人,就是饿死也不能去做这些“未人流”的差使。 可想而知,“从九品”勉强算得上是个官,还吃得上皇粮。 巡检司,*早始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到了元朝,巡检司通常设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是非常设组织,无行政裁量权,是为州县的捕盗官。明朝依其例沿用,但赋予了一些行政权力。巡检手下有捕盗兵卒,称为“弓兵”,一般是三十人。早期,弓兵没有装备,“捕盗官兵犹空手而拒刀剑,无衣甲而御箭簇”。到元朝大德七年(1303),州县巡检司“每处量给”三副弓箭,基本上是十人合用一副弓箭。巡检司多半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得不“即寓舍以为治所”。麾下的弓兵,则“散处墟落间”,“缓急呼调,辄后会期”,也就是说,有事,招之即来,无事,挥之即去。 在苏州,宋朝初年,就设有巡检司。明清时期,苏州一府*多时曾有二十多个巡检司,到清朝雍正年间,数量裁减了一半。 西山的甪头巡检司是宋朝元祐八年(1093)从浙江长兴县的吕山巡检司迁驻而来的,当时称“甪头巡检寨”,管辖洞庭东西两山以及太湖水面。明朝洪武初年,衙署改建在东后堡,辖区不变。明正统年问,又迁回角头村,重建衙署。明成化十八年(1482),南直巡抚都御史王恕题请建立洞庭东山巡检司,专门管辖洞庭东山,同时与角头巡检司共同分担太湖水面的防卫。清康熙年间,甪头巡检司衙署废毁,巡检寓居于当地东岳庙办公。 说起巡检司,苏州人有一句老话,叫作“木渎巡检司,吃粮不管事”。但这木渎巡检司在乾隆初年就迁到了光福,木渎不再设巡检司,“升级”为县丞管理。所以,这句老话*晚也得出现在乾隆初年。现在是光绪十一年了,暴式昭对这句话自然也听说过。而事实上,作为官员*底层的巡检及其所统辖的兵卒,生活也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所以,扰民之事历来屡有发生,不管事的巡检司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难道巡检司在百姓中的形象就是这样? 暴式昭在出任甪头巡检司巡检前,曾在平望巡检司做过巡检。在那里,他“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清俞樾《暴方子传》)。 对于巡检的职责,暴式昭十分清楚。所以一到西山甪头上任,他就开始走访,了解社情民意。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