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然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与其先行出击攻打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等敌人露出软肋时再后发制人。 【译文】 与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人作战,不如先分散对方的兵力,再加以攻击;与其先行出击攻打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等敌人露出软肋时再后发制人。 本来指为了救赵国而围攻魏国,以使魏国撤兵后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解析】 古人按语云: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这是说对敌作战,就好比治水:水势强大,就要避开峰头,采取像疏导这样的办法来分流;水流弱小,就要抓住机会消灭它,这时就可以采取类似于筑堤围堰的办法,让水无法流走。所以当齐国去救赵国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缠在一起的丝线和结绳,只能慢慢用手指去梳理开,不能用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时,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与进去。对敌人,就要抓住他们的要害乘虚而人。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自然就可以解除了。” 【探源】 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老师的学生。两人就像亲兄弟一样互相敬爱。孙膑曾拉着庞涓的手说道:“你我情同手足,日后若有一人成功,必定不能忘了对方,要互相扶持才是啊。”庞涓点头称好。却不曾想,这庞涓乃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那一时,他被魏国任命为将军,恰好此时魏王听闻孙膑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便派人用重金将他请回国奉为上宾。 庞涓自忖才能与谋略都不及孙膑,唯恐孙膑夺了自己大将军的位子,便心生歹计,在魏惠王面前搬弄是非,诬陷孙膑。可怜孙膑哪想得到自己情同手足的同门师兄弟会对自己下如此毒手,被削去膝盖骨。庞涓将孙膑致残后还不满足,还命人在孙膑脸上刺了字,以使他永远不能出来做官。幸好,孙膑装疯逃过一死,被齐国的使者救回齐国。齐威王敬重孙膑的为人,又很欣赏他的才华,便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前去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城岌岌可危。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魏国北邻的一个小国)相赠。齐威王便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前往救赵。 田忌与孙膑领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便想直逼邯郸,孙膑连忙制止说:“将军,想理顺纠缠在一起的丝线和结绳,只能慢慢用手指去梳理开,不能用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时,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与进去。对敌人,就要抓住他们的要害乘虚而人。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自然就可以解除了。”田忌是一个武将,哪能听懂,只是嚷嚷道:“什么意思?军师有话快说。”孙膑微微一笑,便附耳说道:“现在魏国精兵尽出,国内空虚,不如我们转而攻向魏国,那庞涓必会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自然就解决啦。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一听,拍掌大笑,连声称好。 果然,田忌依计而行,庞涓赶紧领兵回救。魏军离开邯郸城后,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军连日征战又长途跋涉,早就疲累不堪,被齐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勉强集合残部,狼狈地逃回魏国,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