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无法自拔的循环圈 不幸的是,现在世界多国 具备上述的三个条件。这就意味着全球都陷于这样的循环中不能自拔: 首先是创新停滞,其直接结果是社会生产增长乏力。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和行政支出、军费支出在内的社会支出大于社会产出,由此而形成产出缺口。这一缺口导致了初始的主权债务问题。政府在种种谬误的指导下,以印刷钞票制造通货膨胀的方式,来予以应对。
     中央银行人为压低利率,进而造成信贷的扩张。它往往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使他们热衷于投资和消费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赢利和消费的项目。这自然能够造成一时的表面繁荣。在这样的景气时期,企业的现金流增加并超过偿还债务所需,因此产生投机的陶醉感,这无疑会强化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泡沫亦就此逐步形成,泡沫一旦形成后,信用便急剧扩张。患有这种传染疾病的人不仅比平时 自由地使用信用,而且他们实际上也具有 多的信用。这时,由于心理预期驱动出现了投机热情,正是这种热情将资产价格拉上天,使得每个人都能得到廉价的信用,他们似乎都赚得了巨大的收益。也由于当时流行的一种轻率的爱冒险的情绪,人们愿意比其他时候 多地提供和取得信用,甚至向没有资格取得信用的人提供信用。
     政府之所以采用这种通胀式的应对,其目的就是让包括家庭和企业在内的私人部门的信用借此扩大,让私人部门的财政赤字代替政府的公共财政赤字。这种人为压低利率的应对,其结果只能是,制造出大量错误投资的伪繁荣。
     随着时间流逝,整个社会的时间偏好也开始改变。这时不管政府是否愿意加息,也不管政府有没有加息,事实上的纯利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上升(当然,当政府采取逆周期的货币操作即大肆扩张信用时,会导致这一进程放缓)。那些依靠低资金成本维系的错误投资和高杠杆化的运作,将无可避免地难以为继,继而便是衰退来袭,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而政府基于维持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诉求,为了防止过度“去杠杆化”,又不得不救助那些错误投资。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在2001年的应对,就为这一政府行为做了 的诠释。
     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政府在原来的福利支出上又增多一笔对错误投资的救助成本。也就是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而将原本属于私人部门的债务主动地接下来。这种承接一旦成为负担,自然会对生产力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救助资金有着明显的急切性,而常规福利支出又带有明显的刚性,这无疑对直接影响生产力提高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形成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进一步制约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是产出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则是 大债务的形成。面对这种形势,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但问题在于,此错误激励只会制造 大的泡沫。自2001年起,在美联储连续多达11次的降息刺激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随着时间偏好改变,纯利率上升,这些错误的投资都将难以为继,继之而来的只能是 大的衰退。
     那么,以后呢?政府一定会再次基于维持经济稳定的诉求,对那些错误的投资予以再救助。我们已经走在了因循守旧的老路上,这远不是政府救助计划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当这本书摆到书店的货架上时, 多的救助计划怕是早已公布并已实施。
     如此,在原来的“福利支出+对错误投资的救助成本”之上只会再添一笔庞大的救助成本,债务泡沫也只会因此而越滚越大。为去债和维持经济增长,政府不得不再次释放流动性,受此错误激励,只会制造出比先时 大的泡沫。时间偏好改变,纯利率上升,错误投资难以为继,继而便是 大的衰退。政府不得不对那些错误投资再救助,债务泡沫将继续扩大…… P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