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平等互惠是基本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以回报性的帮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
     主动地帮助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是会交际者常用的一种姿态。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尤其是对方急需要一只手的时候,就 能让人感受到交往的力量。你向别人伸出一只手,别人也会向你伸出一只手。有一个人在离开人世的时候,请求上帝允许他提前参观一下天堂和地狱,以便作出比较,从而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首先来到魔鬼掌管的地狱。乍一看,令他十分吃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地狱并非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他看到的是,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色美味佳肴,包括肉类、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走近仔细观察那些人时,竟然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
    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都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而且瘦得只剩皮包骨了。原来在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叉都有四尺长的把手,不能用它们来吃食物,所以即使每一样食物都有,并且就在他们手边,结果他们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了天堂,没想到景象其实跟地狱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和那些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个个像天使一般满面春风、神采飞扬。这位参观者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他奇怪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呢?地狱里的人都在挨饿而且可怜兮兮,可天堂里的人却酒足饭饱而且很快乐。带着一脸疑惑,他走近观察, 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是试图自己吃,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长的把手是根本不可能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的。而天堂里的每一个人却都在喂对面的人,同时也津津有味地吃着对面的人喂来的食物。因为他们彼此互相帮忙,结果也帮助了自己。你帮我,我帮你,互相帮助,人与人的往来,环环相扣,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所谓助人助己的道理。
     崔建的太太要生小孩了,他扔下电话,跳进公司的那辆破车就往外冲。“你上不了山的,车太老了!”同事在后面喊。“没办法,只好冲冲看了!”果然,一开始爬坡,车就吃不消了,但居然侥幸地过了几个坡,眼看就要冲上 一个坡了,一个提着木箱的人过来拦车:“能不能带我一程?箱子太沉了!”崔建不予理会,一直往前冲,心想:“我自己都不一定过得去呢。”但就在即将冲上山头的那一刻,车停住了,无论怎么踩油门都无济于事,并且开始往下溜。
    崔建索性退回去,准备再次冲刺。刚才半路碰到的那个人,还回头对他笑呢。崔建觉得对方在嘲笑自己,心里狠狠地骂了一句,就再次往上冲。这次,奇怪了,就在差一点的时候,车居然缓慢地上了山头。崔建正兴奋,却猛然发现车后站着那个人,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刚才是你帮我?”“嗯,你……能不能带我一程,我赶着去帮人接生!” 上面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很清晰,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在中国历 ,辅佐周朝建立不朽功业的奇人姜太公就曾经对周文王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得天下,私夺天下利益的人失天下。”又说:“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所以没有用兵而能取胜,没有冲锋而能进攻,没有战壕而能防守。不想获得民心的人,却能获得民心;不想取得利益的人,却能得到利益。”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对人友好,才能换来别人的善待,尊重他人才能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爱人就是爱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反之,刻薄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毁谤他人就是毁谤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
     “以和为贵”需谨遵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和”首先是一条经世致用的原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 ,谋“和”,宽容、大度的例子 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和”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日本人也很重视“和”,甚至有的企业家把它当作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但中国人主张的“和”与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 抛却自己的主张,众口一词,赞同团体的意见, 终达成一致的看法。这种意思比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含了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 太平,永无纷争; 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 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我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中国人不嗜战争,一名寻常中国儿童能知一般欧洲白发政治家所未知之理,这就是不管战争是为 还是为个人都会使人残肢断体、丧失生命。“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来调整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 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争斗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不管是哪种相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
    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讲求一团和气,无原则立场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能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间充满了温暖。
     P2-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