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做过传统企业的法律顾问,后来当我的客户都变成电商和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发现日常工作的思路和方式也全都变了。
顾问律师最常见的工作就是审合同,以前都是就合同内容看合同,现在发现这种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误了客户的事,原因就是合同的应用场景变了,律师需要先考虑的是合同整体架构设计是否与公司商业模式相匹配。
不拽文了,举例子吧。一个做跨境电商平台的客户让我帮着审一下他们跟国外品牌商的合作协议,我拿过来一看,写得还不错,《合同法》里提到的合同要素都点到了,但仔细琢磨便发现不对,合同标题是“供货合同”,国外品牌商是供应方(卖方),我们是进货方(买方),我们不是平台吗,又不做自营,买货干什么?更何况,合同约定货是走保税区,交行邮税的,我们如果买过来再卖给消费者,不成走私了?尽管外面都在说跨境电商未来的趋势是B282C,但当时没有文件和立法,一旦海关和公安查起来谁说得清楚。我打电话给客户,他们说自己没想到这一层,只是为了照顾用户体验想让品牌商提前备好货,按照直觉就写了这么个合同。原来如此,于是我开始把供货合同改为技术服务合同,我们是技术服务提供方,国外品牌商是卖家,要求他们在平台开展业务就必须到保税区备货,产品最终的买方是消费者,至此,这个合同算是审完了。所以其实我并没有关注原合同的具体条款,而是关注合同背后的法律关系是否能统一在一个合法合规的商业模式之下,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合同看得越仔细,恐怕后果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