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由于史料无从考证,关于陆孝彭的身世,大概无法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我们只能透过一些历史碎片来窥见这位航空先驱的幼年生活。在收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正义与豪情在陆氏家族子子孙孙的血液里暗涌,一脉相承。在动荡不安、战乱纷扰的年代里,这份正义与豪情转化为一股不屈的气节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陆氏家族在明朝历 应该是 显赫的。据陆孝彭的大女儿陆群回忆: 据说,在明末的时候,我的祖先官至二品,清军入关后,他们誓死抵抗,后来我的祖辈在战场上受了重伤,是爬回家的。再后来,他带着所辖部下及家属,跑到太湖那个芦苇荡里面,与世隔 。他们自己种田、打渔、织布、纺纱,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祖先告诫子孙后代,永不仕清。就这样,几百年时间里,这儿的生活一直处于明朝,基本是跨过清朝,直接到了民国。民国以后,这里才慢慢有人走出来。
     我爸爸给我讲过他小时候跟随爷爷回老家的事情。他说,要先坐马车,再坐船,当时,那里是新四军的地方,全部是芦苇荡,日本人都不敢进去,船在芦苇荡里面转来转去,不是当地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走。那时,已经是民国时期,结果进去一看,那里边的人还穿着明朝时的衣服。
     陆孝彭在诗句中也追忆了他跟随父亲陆元昌回乡祭祖的情景,故乡留给陆孝彭的印象极为深刻: 忆昔随父祭祖坟,太湖深处一孤村。明祠双桂香千里,衣冠古朴读书声。
     先祖明末官总兵,抗清兵败隐为僧。告诫子孙不仕清,爱国思想至今存。
     “告诫子孙不仕清,爱国思想至今存。”尽管“不仕清”与“爱国思想”并不能 画上等号,但先辈这铮铮誓言背后潜藏的无声抵抗和决 却让陆孝彭折服。
     陆氏家族到了陆元昌这一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不再是改朝换代的民族之争,而是外强人侵、山河破碎之耻。
     庚子(1900)那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签订了 辱国的《辛丑条约》。10年后的1910年,19岁的陆元昌以“第二批留美官费生”的身份,远涉重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找到了宣统二年(1910)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名单,其中就有陆元昌的名字。而与陆元昌同一批留美的人员中,有很多后来回国后都成为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 专家和学者,包括 科学家竺可桢,植物学家钱崇澍,外交家、戏剧家张彭春,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冶金学家、陶瓷学家周仁,语言学家赵元任,化学家路敏行等。
     巧合的是,陆元昌、赵元任、路敏行三人竟然还是小学同学。
     所谓“留美官费”又称“留美国赔款官费”,这“赔款”即是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1908年,美国将其所得赔款余额约1200万美元作为发展中国教育与文化之用,清政府用此款资助和选拔赴美留学生,并办起了协和医院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英国人所归还的赔款,规定由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庚款董事会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资助公费留英。美国于宣统元年(1909)开始退还庚款,当年就选派了 批留美官费生。
     与陆元昌同一批留美的赵元任在回忆录《从家乡到美国》中回忆了赴美留学的经历,从他的记录中,我们可以间接得知当年陆元昌的这段留学经历: 批利用美国退还多余庚子赔款的学生是于1909年放洋,我准备考试的是第二批……我们于8月16日启程,搭的船名为“中国”号,一万零二百吨,我们须坐小火轮到“中国”号停泊的地点。我在三号舱,和陆元昌、路敏行同舱,对面的舱由周仁和王预住。吃饭以敲锣为号,由于餐厅面积有限,必须分两次吃,先是中国旅客,第二批是西方人。我们发觉念菜单和学外国吃法,颇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无异是上了一课。那天在海上航行时间不多,所以我们都兴高采烈离开中国驶向美洲。
     以前选送的 批清华学生,大多数送到高中读书,他们觉得高中课程太过浅显,这是北京政府的错误。这次,我们全部送到大学,有些人甚至被承认具有稍高学分。我和另外13位中国学生获准进入康奈尔大学。
     陆元昌学的是铁路土木工程。回国后,陆元昌先在上海洋行工作,由于不堪忍受外国老板的骄横而愤然辞职,后辗转到天津当了一名铁路工程师。由于表现出色,不久升任铁道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家也搬到了南京下关。
     ,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陆元昌的一些工作细节。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竟然发现陆元昌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 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