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学校与管理 1.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4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作为 为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 深远和巨大的。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仍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 赋予新的内涵,继续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指导意义。但 和20世纪60年代不同,中国也不是苏联(乌克兰),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我认为, 我们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在于什么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哪些思想可以用于 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我认为,一所学校 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
     (1)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 为根本的,教师要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他从未想过要借教育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却因教育而不朽。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从未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未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
    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 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2)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 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真正的人。他当然要执行 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的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赢得了包括共和国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差点被 党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 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 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 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 宝贵的品格。
     (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一个独特的定义。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说的“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以智慧和创造性思想在劳动中起 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 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 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 多的是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不可谓不热闹,应该说, 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总把教育科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
     P3-5